1.2万买了几本情感咨询的“电子书”,自以为能挽回与男友之间的恋情,结果落了个“人财两空”。这种“缘分已尽”,你相信吗?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导师一对一
其实多数人一眼就能识破这些骗局。所谓的“咨询服务”不过是建立在极其粗糙的话语体系之上:首先与感情受伤者产生共情;进而劝其回忆美好的往事;再鼓动其“大胆追爱”;一旦受挫,便搬出一句“不要逼得太紧”;挽回无效后,又用“你没有按我说的做”“你的技术水平太低”来圆场。如此一来,这些吕小布式的“导师”永远站在感情问题的制高点,以成功人士的姿态指导他人的私生活。而现实是,他们甚至可能没有一张吕子乔的帅脸。
单凭一个自封的头衔、一套“闭环”的话术、几本低俗的手册,这些“导师”就能骗到数百万“智商税”,谁给他们坐地起价、招摇撞骗的底气?
毫无疑问,接二连三的受骗者不仅是“导师”的收入来源,更给了他们继续行骗的自信。这些受骗者在感情中受伤,却又不愿放弃用心经营的关系,于是产生了“挽回感情”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正是“导师”们叩开心扉的钥匙:从一句免费的“双方都有错”开始,切入“认识自己的错误”,再转入收费的“如何改正错误”,看似是在引领“学员”展开一场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的爱情保卫战。
但问题是,感情破裂为什么一定要有人犯了错?性格不合、理念不通、习惯有别……分手的理由有千百种,难道都是由错误导致的?退一步讲,就算有人犯错,为什么一定是“我”?难道TA犯了错,“我”也有错?显然,如果“我”没犯错,那么“导师”就没钱可挣。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地要给受骗者贴上“犯错”的标签,以“补错”为名义持续抽榨利润。
这套话术与曾几何时引发热议的PUA何其相似。它们都是通过洗脑让受害人认定自己有错,甚至“有罪”,进而在摧残一空的自尊上建立一套凭空捏造的“赎罪体系”,以至于一些空虚的大道理和下流的“小技术”都能成为受害人的“救命稻草”。
可惜的是,鸡汤拯救不了失落的爱情,套路更无法弥合双方的分歧。维持一段关系需要共同的感情基础,挽回一段关系同样需要共同的情感诉求。单方面追忆往昔,试图重建感情的根基,往往只能是一厢情愿,最终于事无补。
当然,我们同样无权指导别人的感情,更没有资格嘲笑他人的“痴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一次次揭穿“情感导师”的骗局,一遍遍呼吁平台方面严格审查情感咨询的资质,对违法犯罪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沉浸其中的失意者,即便挽回不了感情,最起码避免一些经济损失。
作者:孙欣祺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杨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