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导师一对一咨询

自理能力差 | 都说小班自理能力差?不!那是你舍不得放手

admin2023-08-11 12:09:02129

导师一对一:aizhidaozixun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导师一对一
事件背景

叶圣陶先生曾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这确是先生集毕生研究的真知灼见!

什么是“教是为了不教”呢?

我个人理解为:在教育中培养孩子形成独立求学求生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研究表明:“2—4岁是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及习惯就越易成功。”可见在小班阶段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事件描述

 今年我带的是小班,和孩子相处近一年的时间了,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小班的孩子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特别是在进餐时间总是要求老师一个个去喂,甚至有很多孩子有挑食的坏习惯。

餐前:为了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卫生习惯,我平时会先在餐前带领幼儿边洗手边念儿歌:“吃饭前、要洗手,先用肥皂擦一擦,两只小手搓呀搓,清清水里洗呀洗,两只小手甩一甩,再用毛巾擦擦手。看!我的小手真干净。”

进餐中:在进餐时间会播放一些舒缓轻松的背景音乐、用报菜谱或报菜名等方法增进幼儿的食欲;谈论与进餐有关的话题。如:你最爱吃什么等。

·教师对于幼儿出现的挑食、进餐速度慢等原有进餐习惯要给与予理解,不指责、不埋怨;

·盛饭时,少盛多添,不让幼儿感到压力。幼儿不爱吃的菜先盛、少盛,纠正幼儿挑食的现象,不过分要求幼儿接受所有的食物。

不包办代替,而是教给方法

我们要为孩子提供尝试的机会,相信他们,教给他们做事的方法,不包办、代替。

记得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吃鱼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因为怕孩子吃到鱼刺,所以刚开始时,我们也是给孩子摘得一点儿鱼刺也没有才放心让他们吃。

时间一长,有的幼儿遇到吃鱼时,也是坐在那儿不动,直等老师帮忙。我想:这可糙了,这会让孩子产生依赖的心理而得不到锻炼的。

于是,一天的晚餐,正好吃炸带鱼。我首先拿起了一块带鱼,让幼儿观察带鱼的哪个地方有刺,孩子都说:“是两边和里面。”“对,我们先把带鱼两边的鱼刺摘掉,再慢慢摘上面的鱼肉,这样最后就剩下里面的鱼刺了。如果遇到很脆的地方就可以直接嚼着吃了。”我边说边一边示范。果真经过我这么一教,孩子们都动手吃起鱼来,一会儿,兵兵小朋友高兴地说:“老师,我会吃鱼了!”我一边巡视,一边表扬这些孩子,他们吃得可带劲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依次教会了幼儿如何吃虾,吃排骨等。虽然,他们的动作还有些笨拙,但是他们却掌握了这项生活的技能。所以,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才能让孩子终身受益。

穿衣难

除吃饭外,小班的孩子在午睡和起床时,比如穿衣服、扣钮扣、脱鞋子等小事也要老师帮助才能完成。尤其每天午睡醒来后,总有一大群孩子围在身边,让我帮助他们做这些事晴,当我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充满恳求的小脸,听着孩子们渴望得到帮助的语气:“老师,我裤子太紧了,脱不下来”,“老师,我的脚塞不进鞋子了”,“老师,帮帮我……”我真不忍心不去帮忙。

但是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味这样迁就照顾下去,对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都是有害无益的。最终我决定放手,让孩子们自己“露一手”!

第二天午睡起床时间,待老师帮助孩子们把内衬穿好后,能力强的孩子们仍像往常自己穿鞋、入厕、洗手、喝水,但有几个孩子始终坐在床上不穿鞋,我有点沉不住气了,很想上去帮助他们穿,但我迟疑了一下还是没去帮忙。

过了一会儿,孩子们准备吃餐点了,几个平时一直要我穿鞋子的孩子,竟然也穿“好”了。虽然,有的穿反了,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穿的。还有几个孩子前段时间在幼儿园已经做得很好了,因为生病在家长时间不来幼儿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包办承做了所有的事情,来园后退后到自己不愿动手吃饭,我们细心引导,及时鼓励,两三天后又做得很好了。

我猛然发现,这些事情他们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想做!

不逼孩子一把你永远不知道孩子多能干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绝大多数孩子都能自己做了,但仍有少数几个孩子拿着衣服、鞋子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我知道这些孩子肯定是不会做。于是,我告诉他们回家后让妈妈教他们,自己也多练习练习,争取早日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孩子们满怀信心地点了点头。我也和家长交谈,让家长认识到自己的教育误区。对于如何提高孩子们的自理能力长时间困扰着我,经过这些小事,我也有了一些新的见解。有的时候,我想做一个“懒老师”,逼孩子们自己动手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

事件分析及教育策略

一、家园合作,形成合力教育,共同培养孩子独立自理意识

幼儿的良好行为必须在家庭中也得到强化。如,在家园联系园地中提出幼儿生活习惯的目标要求及请家长配合的内容,介绍一些家教方法。坚持家园双向评估,便于家长全面了解本月教育目标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幼儿达到目标的情况,“对症下药”。

二、在一日生活中,帮助孩子养成自我独立习惯

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进行行为指引,在活动中尽量让孩子自己整理东西,打扫地面等。虽然老师、保育老师替他们做这些事会更快些,但给孩子时间来练习、掌握这些技能,可增强他们自理能力和习惯。

比如:组织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比赛,像穿脱衣服、鞋子、让幼儿排队把东西一一递到柜子上,让幼儿数一下他们一次能拿几样东西,不掉地上等等,在比赛游戏中,让他们的好胜心得到了满足,在情绪高涨之中自觉锻炼,提高生活自理水平,独立完成任务。所以可以多多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

三、以孩子喜爱的方式来培养独立的个性品质

小班幼儿,由于他们的思维具体形象,理解能力比较肤浅,因此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在活动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幼儿在愉快、自主的氛围中轻松地获得相应的经验,形成良好的习惯。

比如:通过儿歌引导,儿歌意义明了,读起来琅琅上口,特别适合于小班幼儿。

再比如:用教师的榜样感染幼儿,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耳濡目染,天长日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

另外,老师应该及时给予正面的赏识、鼓励、表扬,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强化巩固和发展。

结论

《纲要》指出:“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的特征。”

杰出的苏联学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雅曾强调:“儿童最初获得的印象,会使他终生不忘,所以我们就应该在儿童生活刚开始的头几年对他们非常慎重的进行教育。”因此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能力,对孩子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链接:http://51aizhidao.cn/post/1026.html

阅读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