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导师一对一咨询

成功的教育绝不是独角戏,而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场合作

admin2023-08-04 11:52:18210

成功的教育绝不是独角戏,而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场合作。

导师一对一:aizhidaozixun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导师一对一

当父母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去交流,亲子教育才能在“管”与“不管”之间实现平衡。

——鹿妈

文 | 居潇潇

来源 |@女儿派 (洞见旗下账号)

前几天碰到邻居家琪琪妈妈,她就拉着我抱怨了半天。

一会儿说琪琪在家不肯好好吃饭,薯片、辣条、可乐各种零食吃个不停,正餐一动不动。

刚放三天假,自己已经吼了孩子好几回了。

一会儿又提起,女儿在家天天玩游戏,从手机到电脑,无缝衔接,自己特意给她买的课外书一本没看,只留下一句“我不感兴趣”。

再看一眼微信群,妈妈们的吐槽就更多了,说到孩子就是“不做作业”、“天天睡懒觉”、“专门和我对着干”......

看来,每个放假的熊孩子背后,都有个被气到高血压快犯的老母亲。

很多身经百战的妈妈,除了强迫自己默念“这是我亲生的”,似乎无计可施。

其实,孩子种种不听话、对着干的表现,背后都是失衡的亲子关系在作祟。

单方面地用高压手段,不让孩子吃零食、玩游戏、睡懒觉,孩子自然不愿意配合。

爸妈越是希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越会招来孩子的逆反心理。

当爸妈们找到孩子“对着干”的行为源头,换一种方式去实践“亲子教育”这件事,就会发现,原来“管教孩子”也可以很轻松。

教育孩子的过程,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场合作。

与孩子“合作”,实现自我管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

对父母而言,与其对孩子说教,用家长的威严去“管孩子”,不如通过合作的方式,让孩子实现自我管理。

记得女儿刚上小学的时候,老是丢三落四,我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见起色。

每次她不是忘了把水杯带回家,就是把上课要用的美术工具落在了家里,爷爷奶奶动不动就成了给孙女跑腿的小工。

后来我意识到,这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教育,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加上有老人“托底”,她只会更加有恃无恐。

于是,我准备了两招,一方面,我在家“明令禁止”任何人帮女儿送东西去学校,另一方面,我正式通知女儿:“以后你的东西全部归你管理,你要对你自己负责,我们不会代劳。”

当时,女儿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第二天,她准备去上美术班,我在旁边看着她漫不经心地收拾文具,并没有出声。

等到了美术教室,她才发现自己没带颜料,这才习惯性地看向我,我直接告诉她:“如果这次妈妈帮你回家取了颜料,你下次还是会忘记,所以你得自己想办法。”

眼看着课程要开始,她硬着头皮向老师和同学借了工具,勉强上完了课。

从那以后,她“忘带东西”的老毛病好了很多,每次出发前都会反复检查,甚至还会时不时提醒我。

家庭教育过程中,要想达到教育目的往往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父母单方面向孩子灌输规则,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另一种则是与孩子达成一致,让孩子明白“我要如何做”。

前者操作简单,却会让孩子丧失了主动决策、自我管理的能力;后者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精力与孩子沟通,但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习惯、观念能让孩子受用一生。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

这恰恰是在说,我们对孩子既不能完全放任不管,也不能事无巨细、事事都管。

用一只手去推动孩子的自我成长,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与孩子“合作”,培养兴趣爱好

生活中,很多爸妈都希望孩子掌握一门特长,但是在特长的选择上,两代人的想法往往南辕北辙。

有些爸妈惦记着自己儿时的缺憾,让孩子为自己“圆梦”,还有的爸妈喜欢随大流,市面上流行什么课程,就给自家孩子报什么。

但很少有人会征求孩子的意见,最后既白白花了学费,也没让孩子学出成果。

《武林外传》里有一集,说的就是莫小贝与“兴趣班”的故事。

小贝从小就喜欢捏泥巴,但这个爱好在嫂子佟掌柜看来,实在登不上大雅之堂。

当她听说身边的孩子都去学了围棋、书法、绘画还得了奖之后,下定决心要让小贝开始学“高雅”的兴趣爱好。

于是,她重金请来老师,天天给小贝上各种“兴趣班”,可惜小贝对书法围棋吹箫毫无兴趣,学得苦不堪言。

有一天,绘画老师无意中发现,小贝捏的泥人很有特色,于是他带着小贝一起捏了一下午泥人,小贝也是乐在其中。

当他们高兴地向佟掌柜展示作品时,佟掌柜都快气晕了,质问老师:“我花了那么多钱,难道就是让你带着孩子捏泥巴的?”

老师并不恼火,几句话就说得她哑口无言。

他先问佟掌柜,为什么要让小贝学画画,佟掌柜说,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老师又问,孩子的目的地在哪里?如果不知道目的地,只看重起跑线根本没有意义。

老师语重心长地说,给孩子报“兴趣班”,最重要的是搞清楚孩子为何而学。

如果只是为了陶冶情操,学画画和学捏泥人,又有什么高下之分呢?

看过一档综艺节目,叫《大冰小将》,讲的是一群热爱冰球的孩子们训练过程中的故事。

节目中,孩子们都在冰场上展现出了远超过年龄的坚持和毅力。

每次重重摔倒,他们都毫不犹豫,立刻爬起,哪怕遇到激烈的碰撞也毫无惧色。

其中一个小男孩被问“为什么这么坚持”,他用稚嫩的嗓音郑重地说:“我喜欢冰球,希望一直打下去。”

如果所谓“爱好”仅仅是父母强加于孩子身上的想法,孩子绝不可能坚持到最后。

他们需要的,不是全盘包办,而是在寻觅兴趣、追求热爱的过程中,来自父母的支持和托举。

真正优秀的孩子,不仅拥有发自内心去热爱的爱好,也愿意为之付出努力,这需要父母在关键时刻的督促和推动,也需要孩子自发、持久的热爱。

当父母和孩子学会合作,这两者才能结合到一起,让兴趣推动孩子走得更高更远。

与孩子“合作”,承担家的责任

对父母来说,家是孩子第一个课堂,也是开启亲子“合作”最好的起点。

当孩子真正参与到家庭生活中,从做最简单的家务开始,学着承担自己的责任,他们才会逐渐拥有责任感、参与感、归属感。

“娘娘”蔡少芬被不少人奉为育儿达人,她对待两个女儿做家务的态度就很值得借鉴。

一开始,蔡少芬放出女儿“下厨”的照片,不少网友提出质疑,认为“厨房太危险”、“孩子学做菜太浪费时间”。

但蔡少芬很坚持自己的主张,在她看来:“做饭是最简单的锻炼,担心孩子受伤是正常的。但其实,柴米油盐也是一种成长和修行。

就像在《千与千寻》之中,小女孩迷路后来到汤屋,被迫沦为干活的苦力。

但她并没有放弃,为了不被变成动物,她拼命工作,靠自己成功营救出父母和白龙。

经历了绝境,小女孩千寻终于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外界的依靠都可能会消失,生活最终只有靠自己。

我们让孩子参与家庭运转,恰恰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让他们明白最深刻的道理。

当孩子亲手做饭烧菜,才能体会父母操持每日三餐的辛苦;

当他们亲身参与勤工俭学,才会明白赚钱养家的不容易;

只有让孩子真正动手劳作过,他们才会懂得别人的辛苦和付出,不至于把一切视作理所当然,才会承认,世界并不会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

当我们不把孩子只当成无知懵懂的对象,而是一起成长、并肩面对未来的同伴,孩子就能真正成长起来,而这才是家庭中的“合作”最大的意义所在。

其实,家长要实现与孩子的合作,归根结底是把孩子当成独立平等的个体去看待。

不论是让孩子实现自我管理,带领孩子找到真正兴趣所在,还是引领孩子从家庭开始学会承担、学会负责,背后都有同样的出发点:尊重孩子。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说:

“儿童应该是一个完美独立的世界,他幼小的身体里深藏着无限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长中有一种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达潜力,就如一棵种子里藏着根茎、叶片、花朵,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然会长出来一样。”

与孩子合作,就是在实现孩子自我表达的基础上,去配合、去帮助、去包容,在“管”与“不管”之间找到平衡。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放下姿态,感受孩子真正的诉求,与孩子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实现共赢。

*来源:本文系女儿派(洞见旗下账号)。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链接:http://51aizhidao.cn/post/107.html

阅读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