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导师一对一咨询

心理咨询师对我说:别麻,还有救

admin2023-08-15 10:11:04165

导师一对一:aizhidaozixun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导师一对一

一个新的生活正在形成。

新闻会抢先一步决定我们的日程安排,几乎百分百地左右生活动向——是否需要每日进行核酸检测,快递和外卖是否能够进入小区,公共交通的运行情况如何……桩桩件件与生存密切相关。

当吃喝与出行成为头等大事,每个人首先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活下去。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在此时此刻艰难呼吸,逐渐对未来不抱希望。甚至,因为不断沉浸在各类负面消息当中,开始对痛苦脱敏,“麻了”。

在心理咨询师崔庆龙看来,“麻了”包含着的是脆弱,会让人更容易被外界的东西刺激到,更容易感受到压力,更容易破防,也更容易体验到别人的恶意和敌意。

崔庆龙是一名理论储备和临床经验都很丰富的心理咨询师,一直致力于将深刻的临床洞见迁移到对大众各种心理的普遍性的理解之上。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在微博记录下自己对现代人心理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从自体心理学和依恋理论的角度,为很多人提供了一个能够静静休憩的共鸣空间,这在喧嚣的舆论场中并不常见。

不久前,他在微博上谈论分离,引用了一句《西游记》当中,悟空得知红孩儿的父亲是牛魔王后说出的话:“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在情绪格外低迷的当下,这句话似乎别有意味,失去曾经的日常后,人们能够拥有崭新的希望吗?

我们与崔庆龙一同聊了聊当下的情绪与困惑。这场对话中,一如崔庆龙的微博表达风格,他从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温和而如流水般地与我们分享了他的观察和观点。

要对未来有信心吗?他的答案是,是的。

01.

从“疲惫”到“麻了”

看理想:据你的观察,当下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人的困惑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崔庆龙:是焦虑,或者说是和生存有关的焦虑。比如说中年危机,比如那些有裁员风险的各个行业的精英,比如在疫情中失去稳定生活保障的人,他们正在面临着自己人生中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这个阶段是他们负担现实压力最大的时候,这些人很容易在这个时期出现心理上的危机。

还有一种是什么呢?是迷茫,和自我身份认同有关的迷茫。比如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还有一些人其实他的现实生活已经比较好了,他完成了自己某个阶段的人生任务,但总觉得自己活的好像不那么真实,拥有很多东西但却没有太多满足,仿佛生命中缺少着一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看理想:似乎当下,工作倦怠正在被一种新的疲惫取代,这种疲惫使我们甚至不再去关心工作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痛苦和压力了。

崔庆龙:这种疲惫,应该说它是一种状态,就是人长期待在某种情绪中耗尽了心理能量,甚至没有“力气”去做出一些必要的情绪反应了,也就是大家说的“麻了”。

 

看理想:刚刚提到“麻了”,大家几乎每天都浸染在各类负面消息中,一开始还是会共鸣、愤怒,可是现在甚至快对负面情绪、痛苦脱敏了。要怎么去应对这种状态的变化呢?

崔庆龙:这种脱敏并不是真的摆脱了痛苦,恰恰说明人被动地认同了这种情绪状态,这是一种代价很大的,对自己本想逃离的情绪的适应状态,是一种精神保护机制。

它包含了一种脆弱在里面的,一个人看起来好像麻了、无所谓了,但实际上他的心理状态已经改变了,这时候人很容易被外界的东西刺激到,或者更容易感受到压力,更容易破防,更容易被伤害,更容易体验到别人的恶意和敌意,这就是说,这种麻背后还隐藏着一种特殊的敏感。

说到应对,首先要管理好我们内心情感的边界,停止那种持续对某种负面情绪不断产生情绪反应的状态。如果你感觉自己每天在一个充斥着负面信息的世界里,那么就试着自己修正那个世界,从管理好信息源开始,我们对外界信息的接收程度不应该超过我们自身的情绪调节水平。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是个动物爱好者,但是接连不断的看到宠物被虐待的新闻,你的情绪状态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影响。这些都是事实,也每天都在发生,但是你关注它的方式有可能导致你的精神失衡。

并且这些新闻不仅仅是新闻,大众关注它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失调的,无助的情绪聚集,它营造了一个让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脱离影响的主体间场,在这个场中,我们个人的情绪也会变成那个场的样子。

如果你有余力,可以表达一下对其他人的关注和支持,如果感觉自己也深陷其中,可以退出来一会。我个人觉得,在这个时代,如果我们能照顾好自己,就是对这个社会的一种正向回馈。

02.

希望感的消失

看理想:与向前看相比,最近掀起了一阵怀旧风,大家开始怀念起千禧年前后的生活,重看那时候的影视和综艺,重听那时候的歌曲,你如何看待这种怀旧倾向?

崔庆龙:首先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怀旧的人,我会觉得以前那些东西拍的更好,歌曲也更有韵味,影视剧作更有质量。但这是另一个话题。如果说人们突然从一个时空中去关注另一个时空的东西,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艺术怀旧,它是人们在精神上的一个出口,透过这个出口去连接一些过去的情感体验。

不管是过去的歌曲、节目、电影、电视剧,它是时代的衍生物,它关联的是那个时代的独特气息。千禧年之前是什么呢?是那个百废待兴,发展空间潜力巨大的年代,是那个大家庭结构还没有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解体,能感受到人际间温暖的年代。那时候的电影、电视、音乐都包含着那个时候的环境属性,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说以前的春晚更好看,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那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安全和温暖,一种充满着真实喜庆的满足。我们真正怀念的是在那个环境面貌下的生活体验。

看理想:不止是年轻人,好像很多人不再对未来抱有希望,不再努力探求生活的意义,也不再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什么,你怎么看待这种绝望,或者说希望的消失?

崔庆龙:当希望这个词汇出现的时候,它传递了一个很积极的东西,因为它包含着我以一种正向的情感在期待着某些东西的发生。当一个人在体验希望的时候,他是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将未来纳入在自己的生命中的。

但是,希望所指向的对象,有可能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或者有可能是一个糟糕的、一个不能够在实际中实现的,甚至是荒谬的东西。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到达那个地方,最终得到的是失望、是无趣、是无所谓,是那些和自己设想完全不同的东西,那一刻会出现希望的消失。

以前一个人上学、读书,出来工作就业,组建家庭,为事业拼搏。这条轨迹虽然看起来重复,却符合中国几千年一直以来延续的传统,能够为人们赋予一个稳定的社会身份,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我们在过去从来没想过这样一件事,会成为一个如此磕磕绊绊的,有这么多阻碍的事情。

现在我们发现,好像实现这件事不那么顺理成章了,它的成本是越来越高的。有多少人真的是说我一定要出人头地?其实大多数人还是追求的那么一种小小的幸福,小确幸的稳定。但现在这种东西好像都变得这么不确定的时候,大家会觉得,索性我就不走这条路了。

看理想:这种希望感的消失会对个人和社会分别造成什么影响呢?

崔庆龙:首先是整个社会会笼罩上一种消极的、倦怠的情绪,导致整个社会机器的运转出现问题。

比如说大家对未来的期望会减弱,对美好的事物会不那么相信,人们可能会去关注那些更有刺激感的东西,会丧失远期视角,开始更在意眼前利益,说大一点,作为一种集体的凝聚性会下降,说小一点,个人与个人之间会因为这种为了适应环境的利己性而变得更加疏离,戒备,敌对。

就像现在为什么大家这么容易在各种话题下产生敌意和攻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讲,这是整个社会系统负载的集体情绪张力逐层传递的结果,它会在各个有可能产生分裂的符号释放自身的张力。比如两性话题,公众人物,恋爱和婚姻,父母和孩子等。任何有身份特征的群体都可能会成为另一个群体在情绪上的对立面,成为被集火的对象。

看理想:心理咨询能作为一种个人释放情绪张力的方式吗?大众要如何看待心理咨询?

崔庆龙:心理咨询的底线功能是为来访者提供一种不含评判的倾听,这种功能在一些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人身上是可以被代偿的。但为什么这两年寻求心理咨询的人越来越多了,因为人们得到的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普遍减弱了。就像我前面说的那种社会氛围转变后,人们的疏离戒备,同理心的减少,以至于一个人心理积累了长期情绪后很难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排解途径。

心理咨询和一般社会关系中的聊天分享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既包含了互动性和分析性,后者可以帮助一个人在一个更本质的视角去自我认识。

我为什么一直说,其实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就是因为身边找不到那么一个窗口,如果有一个关系能让他把心里的东西讲出来,能够被认真听了,并且回应了,那么其实很多人都不需要心理咨询的,但很多人恰恰是缺这个东西。

包括我刚说的社会层面,大家越来越缺少同理心,越来越对身边的人苛刻,你给他讲一下你的事情,这个事情还没讲完,对方就开始教育你,跟你讲道理,或者去讲他自己的事情。很多人为什么不愿意对身边的人分享?我觉得都是有这种挫败的体验,所以慢慢就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但这种长期的情绪封闭会给人造成一种痛苦,一种困扰。

 

人们压抑掉的情绪,有可能在记忆层面、意识层面被忘掉,但是它会潜移默化地转变成别的东西,比如说一些症状,一些梦境,一些长期不适的情绪上的紧张、不安、忧虑、恐惧。

我做过一个比喻,就像是一片土地本来是健康的,你在上面倒了一些污水,本来一开始把土层挖掉一些就好了,后来你没管它,污水一直渗透到地表以下,你觉得可能好像地表干了,什么都没了,但其实它在更深的层面已经开始对你有所影响。这就是心理的那些东西不去处理,有可能导致的结果。从排解内心痛苦的角度来讲,心理咨询是一种健康的需要,人人都可以去做心理咨询。

03.

要对未来有信心吗?

看理想:你在微博里写,“最大的现实检验就是知晓这个世界的本来样貌”,但是现在好像我们失去了一种对现实的感知,需要根据新闻来了解生活,我们要怎么去认识当下的现实呢?

崔庆龙:有时候新闻就像是一个窗口,因为它是有时效性的,会在一个时间窗口内密集地把这个世界的切片扔到你眼前,让你感受到世界好像突然变了样子。

比如说我今天就有一个感受,我下楼去买了点菜,悠闲地在周围转了转,也没干什么特别的事。但那个时候我感受这个环境,和在网上用新闻堆砌起来的世界,完全是两种事情。我当然不怀疑那些时时刻刻在各地发生的事,但它们在真实世界里其实是均匀分布的,但新闻窗口会让它们拥挤在一起。

看理想:现在浏览新闻跟自己的日常生活会有一个明确的联系,大家可能通过新闻知道接下来又要去做新一轮的核酸了,或者了解接下来是不是要去囤货、买菜。如果是这样,要怎么去应对呢?

崔庆龙:首先要确定哪些信息是自己生活必要的,能真正服务于我们对未来安全生活的规划,这样的信息是需要关注的,因为确实,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不确定的时期。

在这之外的东西,需要量力而行,如果能在情感上,或者说在某些实际的层面真正去帮助他人、去做些什么的话,我当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越多越好。

但另一点就是我之前提到的的,如果你感觉到这个东西带来的负荷,已经超过了你能为它做的,或者说你能关注的程度,那这个时候我觉得是需要去屏蔽掉一些东西的,这不是一种自私,而是先自保,自保很重要。包括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不是说无条件地投入到来访者的痛苦中,咨询师也是在量力而行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看理想:受疫情影响,很多商店关门了,我们日常习惯的那些东西也在变化。怎么在这种坍缩的日常下建立自己的日常呢?

崔庆龙:人其实对于熟悉的环境的依赖性和安全感的获得是非常在意、非常需要的,当自己周遭的环境,尤其是维持日常需要的环境都发生变化的时候,人的安全意识是会被破坏的。

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的本质。首先,它需要一个社会层面的支持,如何通过社会的力量给予在突然遭遇这些变故动荡的人一种最基本的保障。对于个人来讲,在自己可控的世界里创建出一个相对有秩序的生活也很必要。

虽然可控的环境减少了,但在小的可控范围里面,尽量让它变得有序。比如想想,我每天的日常能够怎么安排,可以提前预期什么,大概做一些现实以及心理层面的规划和建设。

看理想:要对未来有信心吗?

崔庆龙:就看我们怎么去看待未来了。我一直比较信奉这个世界本质上是无常的,在《南传上座部》佛教里有一些很有心理学含义的修行方法,比如说无常随念,它通过不断的重复无常的道理来达到一种心理认同,让自己的心安住在那个变幻不定的动态世界里。看起来好像有点解构世界稳定性,可预期性的意思,但其实不会,因为它只是在描述事实,这个世界的本质上就是一直变化的,只是人作为天生寻求确定性的物种,很少愿意打心底去面对这个事实。

我个人对未来是有信心的,但它并非是一种天真的乐观主义。在我个人看来,好的东西会过去,坏的东西也会过去。这个时代一定会教会我们一些东西,它逼迫我们更加深刻地思考自己的处境,思考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尤其是当我们在这种不确定性中被迫停下来的时候,我们或许应该想想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应当去追求什么。如果说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一种变化,我们就需要随着它进行一种动态调节,这样才不会与这个时代相伤,这是一种需要进行主动适应的东西。

04.

“人生而破碎,靠修补存活”

看理想:你在微博上对《西游记》师徒四人的性格解读很有意思,能够引起普通人各种层面的共鸣,尤其是唐僧,我之前没想过他是在用理想化的形象补偿自己先天性的脆弱。

崔庆龙:大家以前都是围绕着社会隐喻,权力争斗,人性善恶等方面去解读,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观察视角赋予它一种解释,而我关注的视角是分离、创伤、关系这些方面。在我的体会中,西游记的人物塑造和剧情演绎能够很好的承载这样一种诠释视角,他们师徒几人的关系,包括他们每个人的过往,包含着一些让我很有感触的东西。

我当时引入了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到过的“悲剧人”视角,他曾经引用尤金奥尼尔的剧作《大神布朗》中的:“人生而破碎,靠修补存活”,来说明人需要在后天的成长和发展中寻找一种获得自身完整性的自我救赎力量。

他曾经观察过很多卓越的历史人物,比如圣雄甘地,比如非洲圣人史怀哲,这些人都有着非常坎坷的个人成长经历,但是这些经历又让他们做出了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在科胡特看来,这些超越常人的力量,不仅仅是来自于他们健康的部分,还来自于他们试图弥合自身创伤的力量。

我们常常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无私、坚韧到这种程度,这种高尚,这份超越并不是一块平地上能够立起来的东西,它必须要扎根在心灵的深渊里,它所汲取的力量恰恰包含了痛苦本身,这就是悲剧人的力量,也是悲剧人的希望。

看理想:对普通人的借鉴意义是什么呢?

崔庆龙:在科胡特看来,理想化的需要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人们常常通过理想化他人来间接地触碰自己心底深处的崇高自我意象。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认为一个人特别完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品质并不是那个人真实具有的,而是我们自己心底深处对于完美自己的渴望。

从一个现实意义的角度来讲,我们都需要榜样,我们通过认同他人身上的一些理想品质,来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清晰记得很多人影响过我,他们让我内化了很多不同的特质。我相信大家都有过那种体验,当你看见一个自己特别认同人的时候,也会希望自己成为那样的人,或者说具备对方的某种品质、能力。它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能够看见自身的可能性,它能够提供方向,提供理想,让我们去成为自己心底深处的样子。🍃

(音频编辑夏夏对本文亦有支持)

🎐

“吹着口哨向前走吧,失落又沮丧的吾友”采写:汁儿监制:猫爷配图:火花》《不求上进的玉子》《我啊,走自己的路》《山中的汤姆先生》《幸福的面包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xingyj@vistopia.com.cn

本文链接:http://51aizhidao.cn/post/1202.html

阅读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