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你有成为心理咨询师的潜质吗?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导师一对一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能带进咨询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己。——Appell
治疗的关键不在于咨询师做了什么,而在于他是谁。——Patterson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本身甚至比技术和理论更重要。 一个稳定的人格本身就是对来访者的疗愈。那么咨询师胜任力中都有哪些呢?
在国内一项咨询师胜任力的研究中(吴垠 & 桑志芹, 2010),学者结合行为事件访谈的资料以及既有文献中对于咨询师个人素质的研究成果,将咨询师胜任力划分了7个类群,共计23个条目:
动机类:利他性;职业兴趣;学习动机;
特质:建立关系的基本态度;尊重;责任心;弹性;开放性;自我控制力;人际理解和洞察;主动性;挑战的力量;
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影响力;资讯收集;培养他人;概念性思考;分析性思考;
自我概念:自信;自我觉察;
健全人格:健全人格;
知识技能:知识技能;
阅历经验:阅历经验。
基于此,学者在对于胜任特征平均等级分、最高等级分、发生频次与访谈长度等的相关分析基础上,采用“平均等级数”,对“ 绩优组”(研究组选择的在行业内较高造诣、专业普遍受到好评的专家级咨询师)和“ 一般组”(经受3年以上系统训练,具备一定咨询能力的咨询师)的咨询师分别进行了检验,得出了“ 基准性胜任特征”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必要特征)和 “ 鉴别性胜任特征” (绩优组咨询师区别于一般组咨询师的关键因素)(吴垠 & 桑志芹, 2010),其中:
◍ 基准性胜任特征:包括利他性、尊重、培养他人、开放性、语言表达能力;
◍ 鉴别性胜任特征:包括弹性 、影响力 、阅历与经验。
若你现在还没有这些胜任力要素,这些研究为你提供专业成长中作为参考,补全自己的关键能力。但要注意,因为咨询的复杂性,这些特质也并非适合咨询与否的绝对因素。
提出“我是否适合做心理咨询”的人群中,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刚刚入行的咨询师们,比如,徘徊在咨询师成长之路门口的人们,和新上路的咨询师们:
◍ 徘徊在门口的人们,很多时候因为不了解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的真实样貌,无法判断自身是否适合这个职业。
◍ 而对于新入门的咨询师们,大家在刚刚接受了一些专业培训,特别是接触过第一个来访者之后,面对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新鲜陌生的来访者,对于自身专业能力和契合度产生怀疑,也是常见的现象(Rønnestad & Skovholt, 2003)。
而不论是在门口徘徊的人们,还是新入门的咨询师,以下方法会有些帮助:
◍ 多渠道了解专业的心理咨询,尤其是对于咨询师职业路径的清晰了解,会有更多信息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
◍ 而因对自己专业能力担心所产生的怀疑,持续的学习理论和技术对于减少焦虑、增强胜任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接受督导能够帮助你缓解现阶段的自我怀疑、更快地成长。
此外,保持开放的心态,对自己、对职业、对来访者更多耐心;保持对自己状态的觉察,及时调整自己状态,也会有一定帮助哦。
想知道你有多大可能成为优秀的咨询师吗?这份评估测试会从 专业职能、人格特质、职业操守、关系技能这四个大维度共13个小维度来评估成为优秀咨询师所必须的心理特质和能力。帮你找到在咨询师道路上可能成为你的瓶颈的因素,并针对性地去培养和锻炼这方面的能力,助力你的咨询师成长之路。
成为咨询师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希望我们可以帮助到你。
测测你成为优秀咨询师还需要往哪些方向努力
「心理咨询师胜任力评估测试」
原价:¥49.9
限时免费领取
👆🏻 扫码回复 “咨询师“ 免费领取测试
进群领取测试后,我们还会有答疑环节~
适合谁测?
1.想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学初学者
2.正处于成长和探索阶段的新手咨询师
3.希望在咨询师执业成长中少走弯路者
参考文献
————————
[1] 王中杰. (2005). 咨询师的个人特质对心理咨询效果的影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1), 71-72.
[2] McClelland, & David, C. . (1973).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1), 1-14.
[3] Boyatzis RE,Burruss JA.The heart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counseling competencise[OL].(1995)[20009-8-10]
[4] Rodolfa, E. , Bent, R. , Eisman, E. , Nelson, P. , Rehm, L. , & Ritchie, P. . (2005). A cube model for competency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psychology educators and regulato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 Practice, 36(4), 347-354.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