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Jimmy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导师一对一
在阅读前,想邀请大家进行一个小调查:
自打学了心理学后,每逢放假回家,总有一些亲戚长辈说:“哎呀,我家孩子现在上了中学,都不肯和我说心里话了/越来越叛逆了/变化实在太大了......我都不知道ta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你可以给我支支招吗?”
很多家里有青少年的家长经常有上述疑惑,面对逐渐长大的孩子,亲子沟通和家庭教育似乎变得越发困难。
青少年时期,也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指的是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的时期,大多数青少年正处于中学阶段。
这一阶段孩子不仅身体急速生长,自我意识也迅速发展,自主性不断增强,渴望自己可以变成一个“独立的”大人去处理问题。
(图源网络,侵删)
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理发展却相对生理发展更缓慢,加上知识经验和实践经历的限制,青少年往往无法像大人一样得心应手地处理遇到的挑战,仍需要依赖父母和其他人的帮助,这个过程容易让他们感受到割裂与矛盾。
同时,随着升学带来的环境转变,青少年面临着许多挑战:激增的学业压力、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升学择校的迷茫、父母过高的期望、与父母相处的不愉快、对他人评价的在意、异性交往的悸动、人际关系的冲突……
此时,如果家长对青少年心理的认知不恰当、把握不准确,将使得亲子沟通难上加难,处理不当时容易使孩子衍生出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加重家庭矛盾。
(图源网络,侵删)
《青少年心理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便很好地解答了家长们的困惑,帮助家长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许多行为背后的心理学知识,更好地与青少年相处和沟通。
下面我们节选了6个家长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去剖析其原因,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
“我有我的秘密”
孩子开始掩饰自己、筑起秘密空间,为什么?
在一项有关高中生“有烦恼向谁倾诉”的调查中,选择“对谁也不说”的比例竟然高达77%!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心理闭锁性*非常明显,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心理活动含蓄内隐,情绪表达也开始变得有掩饰性,不再轻易透露自己的真实情绪,即便对最亲近的人也很少吐露,顾虑重重。
*心理闭锁性:青少年发育过程中一种阶段性心理现象,指青春期出现隐秘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把自己封闭起来,平时很少与人交流,内心的矛盾从不外露,当困难和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往往因焦虑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图源网络,侵删)
青少年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闭锁性呢?
//同一性危机的到来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自我同一性是指孩子对自身的本质、信仰和一生前后一致的比较完善的意识。其反面是角色混乱,表现为个体对生活中的角色的迷失与困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锁房门”、“写日记”、“独处”便是青少年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探索的过程,也是他们建构自我的需要。
//成人感的萌生
青少年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处理重要的生活事件,开始与父母或者其他重要他人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而为了标榜独立,一般不愿将自己的生活全部展露出来,开始具有生活的私密性。
“我的性格便是如此”
(图源网络,侵删)
孩子在家和在学校判若两人,为什么?
有的家长经常抱怨,孩子在家里和在学校言行举止非常不一样,自己看到的孩子和听老师口中描述的孩子好像不是一个人——有的孩子在家里外向随意,但在学校却内向规矩;有的孩子在家内向沉默,在学校却又活泼开朗,这是为什么呢?
//在家外向随意,在学校内向规矩
1、自我中心意识强烈:
从家庭里“备受关注”的个体转变为学校中“众多学生”中的一员,这使得他们对获得关注和认可的期望无法得到满足,从而产生负面情绪。
2、家庭与学校的约束不同:
在家里父母可能会包容自己的一些错误,但学校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规则性和社会性,对孩子的约束性较强,为了保护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而选择尽可能遵规守纪。
//在家内向沉默,在学校活泼开朗
1、不恰当的父母教养方式:
专制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会使青少年在家里与父母相处时无言以对,相看两相厌。
2、日渐丰富的同伴交往:
同伴交往在青春期变得越来重要,与同龄人的互动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进程,而且同龄人之间具有更多的话题,更能知晓彼此的感受,而在家里,即便同处一屋,父母却无法及时洞悉孩子的内心感受。
(图源网络,侵删)
“我在意别人怎么说”
孩子很在意他人的看法,为什么?
有些青少年非常在乎他人的看法,家长、老师、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情绪体验,很容易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这主要是因为:
1、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在逐步形成中,对自己的认识还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根据镜像理论,外界他人对青少年的评价就像是一面镜子,帮助他们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
2、随着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渴望得到外界的正面评价,以维持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好形象,因而对外界的消极评价过分敏感。
3、由于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发展的限制,青少年在面对外界评价时没有足够的意识和能力去质疑权威的观点,很少有自己的判断去发现评价中的不合理之处。
4、抑郁质的孩子比较敏感、多疑,听到别人的无心之语也能浮想联翩,解读出许多负面的言外之意。
(图源网络,侵删)
“我当不了错误率极低的学习机器”
孩子把学习当作苦差事,为什么?
学业任务的繁重和学习压力的激增,使许多青少年开始出现厌学情绪,这也让很多家长感到困惑和苦恼。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内在动机缺失
当孩子具有内在动机时,学习的目的指向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本身,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
而由于升学压力、父母老师逼迫所导致的学习活动容易使孩子失去内部动机,从而机械地、被动地、应付地去学习。
//学习目标过高
当青少年给自己设定的目标过高,通过许久的努力也难以企及时,容易习得性无助,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降低学习的热情,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我国的中学生由于激烈的升学竞争,要学习大量对他们来说枯燥、无趣的学习内容,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自然而然就会把学习当做苦差事。
(图源网络,侵删)
//家庭和学校的不良影响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期望容易压垮孩子,而学校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则无法吸引孩子投入其中。
“你可不可以夸夸我”
孩子最反感家长拿自己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为什么?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似乎家长们总喜欢将自己的小孩和别人家的孩子去作比较,希望以此激励自己孩子向对方学习,获得进步。但事实上,这种行为很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反感甚至是厌恶,为什么呢?
//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
父母拿自己与别人作比较,并且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时,孩子会感到没面子、不被尊重、自己的价值被否定。
//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的鼓励和肯定可以提升孩子做好事情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而无尽的数落、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则会让孩子感受到无尽的挫败感,无法建立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
//让孩子认为父母不爱自己
家长的鼓励和肯定可以提升孩子做好事情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而无尽的数落、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则会让孩子感受到无尽的挫败感,无法建立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
(图源网络,侵删)
“可你们从不肯听我说”
孩子与父母话不投机,为什么?
《小欢喜》中英子跳海时崩溃大哭,对着妈妈喊“我怎么跟你说啊,你从来都是凭着你自己的想法,决定我的人生”,这一段触动了很多人的内心,无论是已经长大成人的,还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非常能感同身受。
(图源网络,侵删)
中国式家庭教育经常令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大人说得多,听得少”。父母总是把自己的规则和观念强加给孩子,而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还要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号,令孩子心生抵触、愈发痛苦。
久而久之,亲子关系逐渐达到冰点,沦落到孩子与父母之间无话可说的地步,为什么会这样呢?
//亲子沟通方式不当
在沟通过程中,当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不符合父母设定的“规范”时,有些父母习惯通过压制孩子的行为和想法来试图解决冲突。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平等的感觉,不愿继续和父母交谈。
//青少年独立意识的发展
成人感的出现和独立意识的发展让青少年更倾向于自己做决定而不是询问父母的建议,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又对自己的决策充满不确定感,渴望从外部获得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的认可和支持,但父母经常认为孩子的想法和行为不成熟,而对之以否定。
//渴望被理解和不被理解的矛盾
两代人在生理、心理、社会发展上的时间差距造成父母和孩子在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处理方法上的差异。例如,父母欣赏不来孩子的潮流rap,孩子也不懂父母喜欢的经典歌曲。而两代人的时代差异导致的社会背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差异,更加剧了亲子沟通中一系列冲突。在一些重要事件的决策和处理上,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更加容易出现分歧,造成话不投机。
//同伴交流的发展
儿童期孩子的交流圈较小,父母是主要的交流和倾诉对象,随着年龄增长、同伴增多,同伴关系在青春期阶段比其他阶段更加重要。与同伴的交流更容易找到共同话题和相似的观念,更容易与存在困难的亲子沟通形成强烈的反差。
(图源网络,侵删)
结语
我们常听到家长们抱怨青春期的小孩叛逆、不好相处,可是,如果多花些时间去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家长们便能够看到自己孩子在青春期经历的那些痛苦、困惑和迷茫。
或许比起一味地批评和责骂,家长更需要放下对青春期的偏见,坦然接受孩子的变化,用青少年更能接受的方式去相处和沟通,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营造和谐的家庭相处氛围,让孩子在青春期也能以一种乐观坚定的良性姿态去成长。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青少年心理十万个为什么》一书中共包含196个问题,涵盖青少年创造力、学习、情绪、交友、亲子沟通、异性交往、性格形成、自我发展、心理健康等多个主题,并且每个主题后面都包含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指导建议,对于家长和老师认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很大帮助。
本文篇幅有限,无法对全部主题一一介绍,因此只选取了一些家长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希望读完此书,家长可以对自己的青春期小孩抱有更多的理解与支持,青春期的朋友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发展,形成较为良好客观的自我概念。
赠书活动
关于青少年心理,你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体会吗?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截至2022年11月23日(周三)中午12:00,大学堂编辑部会在留言点赞数最高的前8条评论中,选出最棒的3条评论,每位评论者可以获赠由科学出版社提供的《青少年心理十万个为什么》一书。
作者 | Jimmy
编辑 | 阿某
美编 | N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