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导师一对一咨询

又一“心理机构”暴雷!心理咨询被情感挽回服务坑惨了

admin2023-08-20 21:52:48211

 200 万心理工作者的从业指南  

导师一对一:aizhidaozixun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导师一对一

你好,我是喜猫。

这两天,喜猫看到一个新闻:南方女孩李雨为了挽回分手男友,与一个所谓的心理咨询公司在八天内签下三份合同,让该公司提供情感挽回服务,累计花费4.4万元。最后是男友也没回头,钱也没回头,人财两空,只买了个教训。(详见:女子分手后,为挽回感情花了4万多,结果……

这个新闻让人感到愤怒且无奈的地方是,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情感挽回机构打着心理咨询的名义提供服务了。

早在2021年,微博热搜上就有相关的热搜:南京的张女士与丈夫之间闹了点矛盾,为了解决家庭危机,她在网上寻求情感导师帮助,导师以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名义向张女士收取了1.7万余元费用,然后给出了各种奇葩建议,包括让张女士“在家装哭”。(详见:被骂惨的情感咨询,请不要打着心理咨询旗号招摇撞骗

而在2021年7月,上海抓捕了69名所谓的“情感挽回大师”。据新闻报道,该犯罪团伙是打着“专业情感咨询机构”的旗号,假扮心理咨询师,提供所谓的“情感挽回服务”,骗取了大量的钱财,涉案金额达到七百多万。(详见:情感挽回机构诈骗被抓:心理咨询不是不法分子谋取暴利的工具

之前果壳的文章也披露出,有个化名楚楚的女孩子寻找情感咨询公司帮助解决情感困境,签下了为期3个月、收费近1万元的合同,结果发现这个公司的心理咨询师给自己发来的情感“教材”竟然是综艺节目!(详见:别再受骗了!教你挽回前任的“情感大师”,其实上周刚上岗

现在去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一搜,都能看到许多所谓的“情感专家”顶着心理咨询的名义,号称能用心理学帮你挽回情感、拯救婚姻。

可以说,心理咨询师,苦情感挽回机构久矣。

那,为什么这种情感挽回服务如此泛滥,又都喜欢顶着心理学或心理咨询的名义呢?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01 

需求量大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认为,中国城市里的年轻人在对待爱情时正在变得“流动、不安和开放”。在城市化的极速前进之下,我们早已无法像祖辈那样,世世代代居住在确定的区域里。

人们越来越四散到现代大都市里谋生,看似更容易和不同身份、背景的人相遇,拥有了更多邂逅浪漫的机会,但也意味着更容易分别离散。

当年轻人不能再依靠前人的经验指导,寻觅爱情就仿佛是航行在一个“待绘制的区域”中,充满了“新的危险”。

而市面上许多情感咨询服务,打出的旗号,往往是许诺能够快速帮你追到男神/女神、挽回情感、分离小三,甚至“最快1天修复感情”,表面上看起来提供了一个确定的、可以直接为问题努力的实操方案。

渴望拥有稳定亲密关系的都市男女,往往对此趋之若鹜。

 02 

门槛低,利润高

就像果壳的文章中指出的:教你挽回前任的“情感大师”,可能上周刚上岗。

深圳技术大学的刘海平发表的《流水线上的“情感专家”与逐梦的劳工——以广州婚恋咨询公司培训为例》指出:情感咨询师早已被“流水线化”,咨询师要学的,只是在接听情感咨询电话时,快速将多种多样的情感问题归入类别,套用万能模板劝说客户购买服务即可。

通观上面几则新闻报道,会发现这些咨询师的套路往往是一致的:

首先是通过打压用户来制造焦虑,比如称对方“在感情中情商低”、“你自己在这段感情中的问题很大”、“再不改变你就会失去他”等等,加强用户寻求帮助的动机;

其次就是宣扬老师的各种资质与资历,许诺能够提供实用、迅速起效的策略,并催促用户购买服务,让用户在失去爱人的焦虑和恐慌中,慌忙下单;

再次,则是在收取完费用后,提供各种“掺水”的服务,比如提议“在家装哭”这种奇葩建议,或者把热门的恋爱综艺和情感鸡汤书籍当成教材发给用户,用网上一搜一大把的“精致文案”,让用户发仅对方可见的朋友圈,彰显生活格调,或者宣称能帮助打电话去劝导用户想挽回的对象,实则几套“流程”走下来,通话时间可能还不超过十分钟。

可以想见,这样的“服务”根本不能起到任何促进情感发展或挽回情感的功能,所以最后一步,就是各种推诿

,要么归咎于用户自身“不行”,要么就以“感情的事情变化莫测”之类的理由搪塞用户。

可以看得出来,提供这样的服务,掌握这样的“技能”,门槛并不高,但收费却不低,动辄就成千上万,像2021年上海警方抓捕的那些“情感大师”,共犯案500多起,收费就达到了700多万元,项目收费则从2880元到12800元不等。

要知道,正常的心理咨询服务,大部分都是300元起步,很多经验丰富的成熟咨询师正常收费也就是600块左右。

一万多块,可以做好多好多好多好多好多好多次正规的心理咨询了,很多新手心理咨询师,可能一年都赚不到这个数......

成为一个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前期需要经过专业的学习、各种长短程的培训、个人体检加督导,往往还要累积数百个小时的经验才能入驻正规的心理咨询平台,赚的钱却可能不到这些低门槛、易上手的情感咨询师的零头。

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来,各种情感咨询机构能够不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愈演愈烈。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人想要轻松地赚快钱了。

 03 

心理学概念流行,但心理学不被理解

为什么这些机构特别喜欢用心理学或者心理咨询的名义,提供服务呢?

如果我们看一下这些年的新闻,会发现经常就能看到各种心理学概念,如“原生家庭”、“大五人格”之类的心理学词汇,时不时就会出现在各种自媒体文章中。

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学的兴趣是越来越大的,尤其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压力、情绪,让越来越多的人产生寻求心理学帮助的念头。

前不久,由腾讯新闻整理的数据报告显示:心理学书籍,在近年来纸质书销量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却不降反增,长年盘踞在图书销量榜单中,像去年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年销量达到了惊人的200万册以上。

可另一方面,大众对心理学的理解又缺乏专业视角的引导,经常似是而非,产生出许多误解。

有些人把心理学看成一种专门“读心”的学问,所以才会有那个笑话——人们看到学习心理学的人,总想问他:那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有些人则把心理学看成一种可以“操纵人心”

的学问,而心理咨询师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理解为一种可以帮助来访操纵他人情感、心理的职业,所以才会有很多父母来请咨询师帮忙,让自己的孩子爱上学习,而更多的年轻人则认为心理学可以帮助自己改变他人的情感:让不爱自己的人爱上自己,让移情别恋的人回心转意。

许多情感咨询机构之所以总喜欢把自己包装成心理咨询机构,其实就是利用了大众对心理学感兴趣却又对心理咨询不甚了解这一特点

,以心理学/心理咨询做噱头吸引大众,又利用他们的不了解,许下各种承诺,推出各种奇葩的建议和操作。

 05 

心理行业发展不成熟、不规范

最后,也是我觉得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心理行业,在中国一直是一个所谓的朝阳行业,既不成熟,也不规范。

不成熟,最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心理咨询人才的缺失

虽然我国心理卫生服务的社会需求越来越旺盛,但是,在2018年约120万的获证心理咨询师中,仅有三四万人在从事心理咨询专职或兼职工作,心理咨询师的缺口竟有130万人之多。这就导致了心理咨询一直是一个小众的行业,人们往往很难找到专业的心理咨询,那这些旺盛的需求自然就会转移到其他的方向上。许多情感咨询机构也是看到心理咨询服务的巨大空缺,所以才顶着心理咨询的名义上来“补缺”。不规范,则体现在心理行业法律和监管的缺失

就目前的法律法规层面来说,关于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的条款非常的少,也缺乏实际意义,且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专门行政部门,对心理行业进行监管,更多的是靠行业自律。

于是心理行业,尤其是心理咨询这一行业,成了一个基本上是“三不管地带”,也给了各种牛鬼蛇神钻空子的空间。

除了这一类欺哄顾客投入大量金钱的情感咨询机构,这些年来,新闻报道中还会经常看到有一些所谓的“灵修课程”,也是打着心理学的名义,对学员进行心灵PUA,甚至导致出现生命危险的事情。

像2018年,就有深圳众鼎公司被爆出以“教练技术”为幌子,对学员进行“唤醒——蜕变——感召”三阶段的改造,同时通过对学员的精神控制,不断引诱、逼迫学员发展下线。

喜猫之前也分享过《中国青年报》报道的,近些年来,有一堆所谓的“心理培训课程”,顶着“青少年领袖班”“唤醒天才领袖训练营”的名义,在践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详见:PUA式的“青少年领袖班”,正践踏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这些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心理行业依旧不够成熟和规范导致的。

我想,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要解决的,也是这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心理行业要发展得更加成熟,有更多专业的心理人才填补市场的空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心理服务需求,否则那些无法得到满足的需求,终究难免飘散到一些你我不愿看到的地方去。

另一方面,当然是需要国家层面,制定更严格的法律规范和行业监管,彻底弥补行业的法律真空和监管缝隙,确定一个坚实的准入门槛,才能真正地把那些明明与心理学/心理咨询无关,却又顶着相关名义的机构,阻挡在行业之外。

 心理人,看心榜  

 投融资/政策法规/热点事件/行业会议

心榜后台回复【独家】,即可下载心榜独家推出的历次报告,集中打包,一次放送,不要错过哦~

扫码加入行业交流群,与心理同行交流

非从业者勿加

申请加入心理行业交流群 

 请备注:入群 

\ 心理圈热门文章

笑喷!论自嘲的专业性,还得看心理咨询师

710分选了北大心理学,8年后后悔了吗?

不要再宣传抑郁症“导致”自杀了!

《柳叶刀》抑郁症报告:1/5的人会在一生中经历抑郁

警惕!“伪心理咨询师”正在侵入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

2023年世界最佳心理学大学出炉,中国高校19所上榜,无缘前100

儿童青少年成心理健康重灾区:“受害的是我们,吃药的也是我们”

北大教授:心理咨询师应硕士起步,亟需执业保险

本文链接:http://51aizhidao.cn/post/1725.html

阅读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