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江夏一所中学发生一名初三学生从教学楼5楼跳楼身亡的悲剧。据说该学生因为在教室打扑克,班主任将家长叫来学校,孩子妈妈来学校看到孩子气不打一处来,一边骂一边连扇孩子耳光。三分钟后孩子一转身就从教学楼5楼跳下,走的如此决绝,一丝犹豫一丝留恋都没有,就如同去年上海卢浦大桥上那个从车里跑出翻身跳下天桥的孩子一样。留给父母和世人难言的痛。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导师一对一
毫无疑问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正如高尔基所说“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但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大事了”。教育孩子最大的挑战在于,父母的爱只有通过正确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才行。如果方法错误,不管动机多么“爱”,多么“为孩子好”,效果都可能适得其反。10多年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看到大量因方法不当而导致亲子教育结果不好,充满伤害的情况。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有大问题的亲子教育应该不会低于20%(有暴力、有伤害、孩子人格发展有明显问题,有心理创伤、有自杀自残极端情况 ),有小问题或隐性问题的不会低于60%。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孩子教育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受不断出现孩子跳楼事件的触动,今天认真谈几个亲子教育的话题。
一、 危险的青春期
孩子青春期是个很危险的时期(主要以1 2 - 18 岁为主)。这时期孩子身体激素明显增加,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着急上火。而此时孩子大脑中控制情绪,进行理性工作的大脑皮质层发育还不充分,所以很容易失去理智,情绪失控。在心理层面, 这个阶段是孩子形成“自我”的重要时期,要独立、要自主、要自由、要尊重、要自我掌控感、要“面子”、要像大人一样被尊重 (武汉江夏事件孩子被当众打耳光,是严重伤害孩子自尊的行为)。父母任何不好的管教方式在这个阶段都会面临很大的冲突和对抗。所谓“叛逆”是这个阶段常见的事。这个阶段孩子通常也会面对中考、高考的学业压力,“竞争”和“社会比较”的压力都涌现到孩子的世界。所以这一时期很敏感很挑战,孩子也很不容易。父母和老师应该用更包容、更尊重、更耐心、更支持、更鼓励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如果相反用更粗暴、更惩罚、更强控、更贬损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很容易就激化矛盾,孩子很容易失去理智作出极端行为。孩子自杀事件大多数是这个阶段出现。其实和成年人相比孩子的情绪是很容易处理的,酿成恶果是非常可惜的事。
二、孩子的问题,根源在于父母,父母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没有天生就“不好”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精灵的种子来到世间。小时候大多数父母都能感受到孩子的可爱,也深爱孩子。如果孩子越长大”问题”越多,一定是我们大人的问题。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人际关系、家庭治疗、认知学派、积极心理学等众多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流派都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原生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从心理动力学来说,孩子出生开始是没有“自我”的,其“自我”是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依赖于外在环境提供的反馈而形成的:“我是不是一个可爱的人?我是不是一个值得爱的人?我值不值得活在世上?我是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我是不是一个有独特优势的人?这是不是一个危险的世界?人们总是敌意还是善意待我?……。这些“自我”的形成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教养孩子的“重要他人”(主要是父母)提供反馈而来的。如果父母长期提供负向的反馈,那孩子就会形成一个负向的自我。如果长期提供正向反馈,那孩子就容易成长为一个正向的人。
认知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强调父母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认知风格对孩子影响很大。例如一个经常负面理解事情的父母,很容易对孩子形成负面看法(总会“发现”孩子很多“问题”),同时也会让孩子形成负面的认知风格。
行为主义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父母很多行为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尤其不好的行为。人际关系理论则认为孩子和他人相处的模式是从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里学习或演绎出来的,例如用什么方式沟通、情感能不能被表达、如何处理冲突分歧、积极还是破坏模式、攻击和保护模式如何?主要是和父母关系互动中形成的。
总之,孩子被教育成什么样的人、成长为什么类型的人,具有何种人格自我等等,受原生家庭和父母的影响最深。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环境”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 首先父母要是一个情绪稳定、温和有爱的人。 父母好的情绪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 一个喜怒无常,脾气暴躁的父母,意味着孩子要经常被打骂,孩子会长期活在忐忑惊恐之中,他们不知道做什么才是对的、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他们没办法快乐,他们要么去“战斗”,要么去讨好或逃避,无法在一个轻松、自在、稳定、平和的环境发展健全的自我。这些孩子通常不快乐,内心通常都积累了大量负面情绪,很容易也变成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我们在治疗原生家庭的创伤中能看到大量这样成长出来的人。 其实培养孩子物质条件差一点,辅导少一点、陪伴少一点都不是致命的,但父母一定要情绪稳定、温和有爱,这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和心理营养。
(2)父母要对孩子有积极的肯定,而不能总是充满否定。人本主义先驱、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人的本质核心是不能被否定的,否则人就会生病,病有时是以明显的方式表现出来,有时则是以十分隐晦的方式表现”。马斯洛很清楚的说透了孩子的成长为什么需要肯定和认可。父母不能总是喋喋不休的批评、指责、唠叨否定孩子,这样无法推动孩子成长,相反还可能让孩子“生病”。
(3)父母要成为一个具有积极认知和解释风格的人(认知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通俗来说就是父母对于发生在孩子世界的事情进行解释和认知时,要尽量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是友善的,而不是敌意和攻击的,是好奇的,而不是武断否定的,这样才能积极正向处理孩子世界的问题。如果父母总是爱挑刺、抱怨这抱怨那、和这里争和那里吵,都是不利于为孩子创造和谐环境,也把孩子带到负面中来。更为重要的是,父母的认知和解释风格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一个负面的父母很容易培养出一个负面的孩子。(关于认知和解释风格,贝克认知心理治疗、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 埃利斯情绪ABC(事件-信念-情绪)治疗法均有大量著作可供阅读)
回顾武汉江夏事件:假如那位妈妈是一个 “情绪稳定、温和有爱”的人,一定不会见到孩子就劈头盖脸的一顿打骂 。 如果她是对孩子抱有积极肯定态度的人,哪怕孩子打扑克犯错了也值得好好沟通引导。 如果是一个积极解释风格的人,哪怕被老师叫到学校,也没什么大不了,好好和老师沟通,好好和孩子沟通就是(有挑战的是,对一些个性要强、脾气暴躁的家长来说,“被老师叫到学校挨训”这个事件会被解读为很“难堪”,很“掉面子”,是“大麻烦”、“很丢脸”,“孩子死不悔改”、“无可救药”等等,因此容易爆发激烈情绪。 这其实是父母自己负面解释风格决定的,在积极心智的父母那里,并不是一件多严重的事,不值得有如此激烈的行为,引发惨烈的悲剧)。
三、关系是教育孩子的基础
父母是对孩子负有教育的责任,孩子一些行为确实需要引导和纠正。可最让父母痛苦和生气的是总觉得“孩子不听话”。这是很多亲子冲突的主要原因所在。可是很多父母并不太懂得,要让孩子“听话”,其实有个非常重要的基础,那就是你和孩子构建的关系! 关系不对,教育就不会有效 。 父母必须从小和孩子建立起平等、尊重、倾听、信任、正向鼓励、协商共识的良性关系。孩子只有感受到爱和尊重才可能跟随你,才可能改变。相反如果构建的是权威、强控、暴力、谩骂、指责、唠叨、贬损等负向关系,孩子是不会跟随的,哪怕大人是正确的也不会听,甚至进入到对抗、叛逆的恶性循环中,有的是显性对抗(吵架、发脾气),有的是隐形的对抗(把自己学习搞砸,父母越在意的事情孩子就越做不好,最极端的对抗就是“把命还给你”)。
亲子教育之所以出现很多的问题,首先在关系构建父母就出现大量问题。我们能看到权威、强控、打骂、暴力、否定式唠叨的亲子关系是普遍性的存在。 从小关系没构建好,孩子越长大就会越对抗,会进入到恶性循环,“越大越不听话,越大越不好管” 。 父母和孩子都没有赢家。(关于“关系重于教育”,推荐大家去看看去年身故的心理专家李子勋老师的《你和孩子的关系越好,教育才越有效》)
四、 父母能安顿住自己焦躁的心,才能帮助到孩子
在学习压力、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孩子教育是很容易让父母焦虑的事。我常常说中国孩子教育的背后是一群焦虑的父母(尤其妈妈)。 中国的亲子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父母的焦虑。 焦虑本身的意义是让人重视和全力以赴去解决问题。适度的焦虑是OK的,但过度的焦虑对于问题解决不仅没有帮助,相反会有害。孩子教育中的焦虑问题大概1 /3 是没必要的,是父母属于焦虑人格自己“创造”出来的。1 /3 的焦虑的问题是可以有合适方法解决的。因此完全可以放下焦虑,致力于想办法去解决就是。还有1 /3 的焦虑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焦虑也没有用。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接纳”(例如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班上能是前几名,可现实是大部分孩子不是。大部分父母得接纳你的孩子的学习不是学霸)。
在心理治疗上,焦虑是人们一种主观的情绪感受,尽管是因为某些客观事件引发的,但客观事件本身不会必然带来焦虑(例如同样一件事,有的人焦虑,有的人不焦虑)。真正让人们焦虑的是其实是这个人对事件的看法和应对方式。如果能改变对事件的看法和理解,很多焦虑是可以处理的。
父母过度的焦虑通常都会加倍的投射到孩子身上,会把孩子也带到焦虑中来,甚至也培养出焦虑孩子(现在社会上焦虑的人越来越多,和这也不无关系)。焦虑父母通常都会拼命的折腾孩子,这些不当的折腾会伤害到孩子。所以父母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学习解决自己的焦虑。父母应对焦虑大体有如下要点:
(1)培养一个颗平常心。对于很多要强的父母来说,接受孩子的“不如你期待的那么优秀”是个很大的挑战。但这个修炼无法回避。因为学霸只有极少的孩子做得到。当我们接受孩子普通平常时,并不是说就放弃,不努力,不让孩子追求上进,而是说当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之后,如果学习成绩仍然是普通时,父母也接纳这个结果,也爱这个孩子。当我们可以接受一个”最坏的结果”时,就不容易焦虑了。
(2)对孩子的未来多一点信任。父母对孩子学习不好的焦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担心孩子的未来生活不好,总希望学习好、工作好才能放心。是对孩子未来的一种担心。其实这也是父母作为焦虑型人格常见的问题。焦虑的人很多情况下是基于对“未来灾难后果”的恐惧。其实未来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今天的成绩未必一定是未来的成功。现在很多成功或有能力的人,当年也不见得都是学习最优秀的孩子。同样当年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今天也可能很普通。孩子的未来主要还在于孩子自己,我们要多信任一点孩子自己对自己未来的塑造,哪怕会犯很多错误,也是成长的必然。
(3)培养对孩子更深更纯粹的爱。其实我们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爱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其实很不纯粹。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是纯粹的爱孩子这个人本身,而是爱孩子所拥有的世俗的成功特性,例如“学习好”、“听话”、“孝顺”、“有体面的工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誉”、“获得某些奖项”,“让家长有面子”。当孩子没有这些社会世俗的好的时候,我们就不爱这个孩子,天天打骂,嫌弃他。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大师罗杰斯把这种爱成为“有条件的爱”,很多心理创伤都是这种有条件的爱之下发生的,罗杰斯认为在大量社会评判和父母“有条件的爱”之下,很多人“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所以我们要呼吁父母放下自私的(如要求孩子孝顺、听话)、世俗社会成功要求,更多的爱孩子这个人本身,哪怕当下孩子是“不完美的”,仍然看到他生命本身的价值,仍然爱他、支持和帮助他。父母不要担心这样的信念会让孩子变得更不成功,相反这是推动孩子更好发展,更好实现自我的积极信念。
(4)对于焦虑和暴躁人格特点的父母,需要多学一点自我觉察和处理焦虑的知识与方法。例如前面提到的认知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积极认知风格养成;正念冥想的自我觉知和“无评判下的接纳”。催眠冥想下的放松和正向意图创造等等。对于妈妈们来说,练习瑜伽和呼吸都是有助于缓解焦虑的。
五、 人格健全比成绩更重要
在中国,孩子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围着学习成绩而展开的。可是孩子的成长还有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 ——人格和个性的培养。 人格个性决定孩子一生将会如何和自己相处? 如何和他人相处? 能创造出什么样的关系环境? 能否应对好人生道路上许多的困难和压力? 人格个性是和孩子未来开心不开心、快乐不快乐、人际关系和谐不和谐有关的东西。 你说重要不重要? 我们在心理治疗诊断中通常都要进行人格基础分析,很多心理问题其实都和人格有关。 很可惜,在目前的教育导向下孩子的人格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甚至在追求好成绩的导向下,存在很多以损毁人格发展的情况。
六、 唯有父母的爱才能帮孩子抵御风雨
孩子从进入学校开始就已经步入社会,要接受越来越多的社会评判。社会评判有时难免有负面的,例如成绩没考好、被批评、公布排名很落后,被当做“问题”孩子而被教育、因为“调皮”而要接受惩罚。作为父母无法控制外面的社会评判,也无法把孩子放在温室里不经历风雨。但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培养抵御这些风雨的能力,免受负面评判的伤害。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帮助孩子“正面与合理化”理解负面评判之外,更重要是,父母要给与孩子最深的爱和肯定。哪怕孩子暂时成绩不够优秀、没考上好大学,不能给父母带来“社会比较”的荣耀,父母仍然要去爱孩子,去发现他其它可能的优势。
在心理治疗中有一个“匮乏感”的概念,通常是指这个人在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肯定,导致内在自我安全和价值感缺失。这会导致这个人即便成年后仍在追求社会评价的肯定和认可,这样的人通常对于负面的评价很容易受伤,很敏感,外在表现很要强、很要面子。本质上这些人内在是脆弱、敏感的。如果小时候从父母等重要他人得到充足的爱、认可,内在就比较容易有“富足感”,从而不受制于外在社会的评价。所以来自父母的爱与肯定是孩子未来能抵御风雨的基础。但遗憾的是,有相当多的父母是反其道而为:不肯定和认可孩子,相反是可劲的否定和贬损(包括暴力、言语诋毁、指责谩骂、唠叨否定等)。最爱的人却成为伤害最深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原生家庭容易有很多伤害的原因。希望父母重视到这个问题,要确立这样的信念:全世界都贬损你的孩子,唯独你不能贬损。因为只有你的爱才能帮孩子抵御这些风雨。孩子越是面临社会性否定时,父母的肯定和信任就越重要。
七、不良亲子关系的代际传承问
在亲子教育中父母要重视不良亲子关系的代际传承问题,就是说 父母本人小时候在原生家庭中被不好的方式对待,今天又可能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例如小时候被家暴对待,很可能自己也会家暴孩子;小时候被总被指责唠 叨,长大了自己也同样喜欢指责唠叨自己的孩子;小时候被强势操控,长大了也会同样强势操控自己的孩子;小时候被严苛高标准的要求过,长大了自己也可能成为一个挑剔严苛的妈妈……。这就是常言所说的“一不小心就活成了自己不喜欢的人那个模样”。所以教育孩子的父母要特别关注到这个问题,尤其在原生家庭有过不好经历的人,如果不觉知和警醒,你自己在原生家庭受的苦又会传承给自己的孩子。( 我通常建议有家暴倾向的父母要去做心理治疗。孩子有心理问题的,最需要看心理医生的是父母 )
八、父母自身的学习和成长问题
解决孩子教育中的困难与问题,本质上都是父母学习与成长的问题。所谓成长是指父母要觉察出自身是否有个性的发展不足的地方,例如是否是一个自我内在冲突很强、自我拧巴、喜欢指责、脾气暴躁、认知风格负面、操控欲强、易激惹、易焦虑等。如果有这些问题就一定要努力去修炼,只有“遇见更好的自己”才能去遇见更好的孩子。教育孩子本质上是发展人,是最有意义,也是最复杂和最具挑战的事,是门“专业活”,需要掌握一些必要专业知识,尤其孩子心理成长、关系处理等方面。可喜的是,人类已经有足够多的研究和经验总结,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难题。我所学习过的积极心理学、认知与行为心理学、罗杰斯人本主义、萨提亚家庭治疗、阿德勒儿童心理学、艾瑞克森催眠、正念等都有极其丰富的亲子教育和亲子关系处理的知识、智慧和方法。
然而很遗憾的是,大多数父母都在可劲逼迫孩子去学习,去“成为更好的孩子”,但自己却很少静下心来学习“成为更好的父母”。解决孩子的问题,最需要的是父母在自己使劲,可实际上父母通常都只是向孩子身上使劲。我们不想改变自己,却总想改变孩子。可实际上孩子的很多问题是需要通过大人改变才能解决的。亲子教育出现问题往往都是强烈信号,预示父母需要作出改变,需要有所成长。孩子是一面镜子,会映照出父母真实的自己,不够“健全”的自己。孩子也是上天派来帮助父母成长的小精灵。父母要善用这面镜子和小精灵的力量去修炼成为更好的自己。
尽管孩子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甚至也总有恶性事件发生,但父母对孩子的爱仍然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最感动人的爱。也惟其如此,这份爱更更需要有好的方法、更好的效果。我们不应该苛求完美的父母,但可以努力成为更好一点的父母。希望天下的父母和孩子都能更好的享受这份爱。希望多多出现“母慈子爱”这样的亲子景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