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希望世界是属于我的,也希望能掌控全世界。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导师一对一
这是一种常见的全能自恋感的表现。当一个孩子在1岁左右的婴儿时期,他的世界是混沌的,也是一元的。
他动一动念头,妈妈就来到了身边。
他哭喊一下,喂奶或喂饭的养育者就来到了身边。
如此等等,“我一动念头,世界就得立即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
它缘于婴儿时期。从本质上说,全能自恋是“巨婴心理”的一种表现,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并作为行为反馈。
无疑,这在现实生活中,必定给自己或关系带来很大的困扰。
但是,世界并不是为你而转的。
上篇
全能自恋助你“打怪”升级,也让你生病
如果把自信左右两端的内容用一条线谱表达出来,就是一条自信连续谱系。
有时,我们并不全然地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自信的水平。
从自卑到自负,处于自信连续谱系的两端。处于中间位置的是自信。自信是一种自己相信自己的状态,自卑就是自己不相信自己,自负则是自己过度相信自己,越往左边越不相信自己,越往右边越容易过度相信自己,即盲目自信。
在这个图上,很明显看到,自恋并不处在自信的一端,而是偏向自卑的一端。(引自刘月鹏《你是否想过,你是优秀的自卑者,还是自卑的自恋者?》)
而健康的自恋,是自信的一种“基态”,意味着,自信是我自己是“具足”的状态,我不需要别人给予补充精神养料。自恋、自卑都是需要来自他人的自尊的补给。
全能自恋的特点包括:
1、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看不见关系,或不愿意看到关系,或害怕关系带来困扰。自我为中心在他的世界里是最容易办到的。
2、强迫性追求完美。
于他们而言,追求完美似乎是无度的,甚至叫强求完美也不为过。对自我来说,不优秀不配活。
3、容易退行唯我独尊。
在关系中,常常伴随以自我为中心主义的挫败,而容易退行到自我的世界里。退行后有的能自得其乐般地自洽,有的则容易沮丧孤独如婴儿般无助。
可见,全能自恋,它能让你卓越地追求人生,追求事业,不断地“打怪升级”,也能让你走向自我毁灭般的人格退行。
自恋人格可分为渴望型、偏执型、操控型及俄期自恋等自恋亚型。
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每个虚荣而浮夸的自恋者心中都隐藏着害羞而怯懦的阴影,而任何抑郁且自责的自恋者心中也都潜伏着自命不凡的幻象。法里斯则描述了一种“高尚的自恋者”,通常指具有激励品质的政治人物,他们能创造历史功绩,但却悄悄地将失误的责任转嫁他人。(引自南希《精神分析治疗III理解人格结构》)
可见,全能自恋能让一个人创造历史,让一个人功成名就,让你的成就登峰造极。
但是,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作为底子,这样的全能自恋却也能让你消沉、退行,以致抑郁,生病。
小林(化名)是个技术男,在工作中技术是首屈一指的佼佼者。全能自恋的强迫性追求完美让他在技术上越来越精益求精,无人能望其项背。但他却因为自视过高、自我夸大,时时在社交中攻击他人。他发现身边的朋友逐渐离他远去,他也越来越认为这些人不值得与他为伍,只好逐渐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
他抑郁了。
在亲密关系和社交关系中,全能自恋都难以获得良好、和谐的关系。自我为中心这一点就足以让他们对良好的伴侣拒之门外。
他们是自我的,甚至形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也是自我强大的幻想者,幻想自己太厉害让对方难受,甚至“杀死”对方。但是,很多时候,那只是他们以为的。
在现实中,他们往往习惯于使用强大自我的“幻想+代偿”的防御方式,来弥补本就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的自体。
下篇
拥有健康的自恋,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这个世界是个立体的社会,也是复杂的社会,更是个焦虑的社会。在这个焦虑的社会里,必然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也产生了这样那样的人,具有全能自恋特征的自恋人格就是其中一种。但是全能自恋既成全了你,也毁灭了你。
女生小区(化名)现在一所名校读博,在别人看来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但她却抑郁了。
她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漂亮、好学、聪明、成绩拔尖。但唯一不完美的是她有控制型的母亲。在同样极度自恋的母亲眼里,她不论怎样优秀,都入不了她的“法眼”。
在母亲几乎窒息而完美的要求和控制下,小区上完了大学,再上了硕士,再到今天的博士。所幸,博士是她自己所选,城市也是她自己喜欢的——在考博时,她特意选了离家几千里、跨越几个省的一所大学,以逃离“母亲的魔爪”。
但是,她告诉我,“我抑郁了。”
咨询师:你说你抑郁了,似乎你在告诉我什么?
小区:我讨厌母亲的控制,所以我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大学。
咨询师:来这里读博,会不会觉得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快感,
小区:是的,很开心,
咨询师:在你与母亲的“战争”里,你赢了,
小区:是的,我胜利了,但却好像失去了什么。
这就是典型的,“目标”完成了,人也就抑郁了。在她原来的世界里,打败母亲远离母亲,是她最想要的目标,但是现在目标达到了。
一个人活着,是需要动力的。当她达到了目标,那她新的动力又在哪呢?
所以,她抑郁了。
那么,如果你是个全能自恋者,该怎么调整?
首先,调整认知,要意识到不完美才是常态。
现实生活中,不完美是常态,一味追求完美与极致是病态。追求完美特别是强求完美并不可取,虽然对完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能让你在事业上得到越来越高的成就,但对于生活却并不可取。
在强求完美的过程中,只会让你的身心不断消耗。这种消耗其实是一种严重的内耗。因为你的要求完美,只是自己所想要的完美,于他人而言并不一定需要。或者,他人对你所追求的完美,并不觉得完美。
追求完美与极致,只是自己不能放过自己,是和自己过不去。如果和自己都过不去,那和别人怎么过得去呢?
其次,学会包容,容纳自己与他人的不完美。
包容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智慧。如果你不能包容别人,这在心理上意味着,你故意要把你们的关系推开,你在心里并不想让他靠你太近。
在亲密关系中,这种情况很常见。也很让一些伴侣苦恼。
小敏(化名)是个完美主义者,在工作中屡次得到嘉奖和年度优秀员工。但在生活中,却对丈夫的行为习惯无法包容。
她说:我无法容忍他在婚前和别人有过性关系,我觉得他不干净了。
她想一个完全地、纯粹地属于她的人,为此很受折磨。她说早知道自己这么痛苦,当初就不一时冲动和她结婚了。但一切又回不去了。
在工作中,她对自己要求严格,也对下属同样严格。她不能容纳自己的不完美,也不能容纳他人的不完美。所以,除了必要的沟通,她的下属总会对她避而远之。
完美源于强迫型人格。从成因上看,由于儿童如果受到过早和严苛的呵斥,或是父母过分的关注,都会与恪尽职守的家长形成权力争夺,而最终儿童注定处于劣势。被控制、被评判、被规定的体验会使儿童产生愤怒情绪和攻击幻想。(引自南希《精神分析治疗III理解人格结构》)
其心理机制是,一旦感到失去控制、不守规则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如愤怒和羞愧)。这些想象和行为对他们维持自我认同和自尊非常重要。由此诞生赏罚分明的超我,显示出泾渭分明的道德评判。
强迫者的基本情感冲突是愤怒,即由于被控制而导致的强烈愤怒,和恐惧——对被谴责和被惩罚的恐惧。
而在成长为包容型人格的路上,需要放弃对完美的强迫性需要和控制。
三是,学会变通,在追求极致的路上不僵硬。
按照接纳承诺疗法ACT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出现问题,与心理僵化有着特别重要的关系,并呈现了ACT六边心理病理模型:
ACT 将人类的心理病理直观地用一个六边形模型来表示。六边形的每一个角对应造成人类痛苦或心理问题的基本过程之一,六边形的中心是心理僵化。
由于个人认知、思维习惯,及自我“坚硬的自恋”,导致一个人在一条路上的执著与僵化,他们会呈现某种完美人格出现,在追求极致的路上心无旁骛地偏执向前。
而这,显然与我们追求美好、舒适的生活,是背道而驰的。
或许这个方法是好的,但它会让你耗尽心血。或许那个方法是完美的,但它同样让你头破血流。
但是,达到目标,却有很多途径可走,那么,在你觉察到原有的你认为完美的方法无法达到时,为什么不考虑抛弃你“坚硬的自恋”呢?
学会变通和拐弯,才是唯一出路。具备心理灵活性,这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标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