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那种心理咨询流派,都必须解决好这样两个问题,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咨询方法大概可以分为这样两类,一类是指导型的,来访者要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学习、练习、认识自己,主要是在认知和实践(包括行为)的层面工作,另一类是非指导型的,通过关系影响来访者,主要在情感层面工作。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导师一对一
在认知—行为咨询中咨询师要帮助来访者学习如何成为自己思想的科学探索者,其实就是教会来访者识别自己的自动思维,然后建立这样一种思维模式,把想法当做需要去验证的假设而不是事实,通过辩驳等方式用灵活的适应性的建设性的想法来代替原来自动思维模式的想法,这种方法主要在认知和行为层面工作,但是如果观察实际咨询过程就会发现很多具体的操作涉及情感层面和认识自己,比如刚开始的识别自动思维模式的想法的方法是先识别情绪,在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之后立刻向前回忆,看情绪产生之前的那个想法激活了情绪,这个想法就是认知行为咨询要处理的对象,但是这个操作过程涉及了识别情绪,这就属于情感层面和认识自己,这样的例子还可以列举很多。
正念禅修也是一种指导型的咨询方式,和认知—行为咨询的区别在于它主要在于正念练习,在实践上下功夫,它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需要在身体、认知、情感、行为、精神、灵性等所有这些维度上展开工作,并且能够观察这些维度的相互影响,是一种在认识自己的路上走的更远的方法。
以人为中心疗法为代表的人本心理咨询流派是典型的非指导型咨询方式,这种咨询方式有也有理论基础,但不看重咨询工具和方法,对心理咨询师情感能力的要求极高,咨询师本身就是最好的工具和方法,通过咨询师和来访者的联结共鸣,想其所想,感其所感,在情感层面上用爱工作,给来访者温暖和鼓励,在咨访关系中影响来访者,对来访者本身的能力要求没有指导类咨询方式那么高。
咨询师看问题需要有全局观和灵活性,不管经验有多么丰富在面对新的来访者时要承认自己的无知,为什么呢?因为来访者的问题复杂性和独特个体性,那个现象,心理运作机制的那个部分在痛苦困扰中处于核心位置因个体的不同有差别,同时个体自身对此的认识水平也不同,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心理咨询师要具有灵活性,能够从多种角度来解读这些现象,让自己的对问题的解读和来访者对问题的认识相靠拢,基本处于同一方向上。
即使做不到起码也要认同这一点,我的成功咨询经验来自其他人,我的新来访者的观点和解释来自所学的理论和过去的经验,是一种需要验证的假设,对于来访者的问题来说,来访者本人知道的并不比我少,真正有了这份谦虚谨慎,我们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平等,而不会是老师和学生、专家和信徒这种不平等关系,这种不平等关系在指导类咨询方法中会成为障碍,因为在指导类咨询方法中很多道理需要来访者自己领悟出来才有用,咨询师直接告诉对方作用不大,基本没什么用,而且有很多工作要由来访者自己来完成,不平等关系中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对抗,对咨询的盲信或依赖等等会妨碍来访者发挥自己的力量。
指导类咨询方法有两大共同点,除了前面说的需要来访者发挥自己的力量之外,另一共同点是需要来访者走上认识自己的道路,因此指导类咨询方法也可以称为自我成长类咨询方法。在这类咨询关系中,需要来访者和咨询师合作,做为探索者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咨询师要有开放的心态,以此培养来访者的开放心态,双方一起利用来访者收集的个人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对话,利用这些信息一起合作对来访者的经验进行研究,这就要求咨询师看问题具有全局性和灵活性,因为咨询师和来访者对于来访者个人经验的看法肯定存在差别,如果咨询师坚持认为自己的看法是对的,那么这就意味着来访者错了,这就和指导型咨询方式的基本原理相矛盾,你不可能一边让来访者感受到被批评被指责,一边要求来访者发挥自己的力量,这也是不管那种心理咨询方法都会把“来访者永远是对的”做为一条基本原则的原因之一。
指导类咨询方式对关系的要求比较简单,只是要求平等,而非指导类咨询方式的本质是在关系中用爱工作,对关系的要求就比指导类咨询方式高多了,对于心理咨询师的情感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要求极高,这种咨询不是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学习心理咨询知识、理论、工具和方法可以达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