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像拔河,不管谁的“力”大过谁,都会让对方难堪、挫败,甚至受伤;如果双方都不用“力”,关系就会疏远;而只有使同等的“力”,绳子才会平衡。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导师一对一
晚上下班回“家”,正好在知乎看到吾辈问答《镜子里的答案》之“为什么年轻人春节回家待不了几天就想走?”的视频,颇有感触。视频的时间不长,不到六分半钟,却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叙述得淋漓尽致。子女不愿回家,不仅仅是距离上的问题,更像是对父母的一种逃避,害怕没有实现他们的期待,害怕工作的压力无法得到缓解,害怕自己的习惯与他们格格不入,害怕他们的不理解与不支持,但是,在每一次失落的时候却又极其渴望得到父母的安慰和鼓励。对于父母来讲,内心何尝不矛盾呢?孩子毕竟是心头肉,既期待回家又不能不管不顾,但经常用力过度,惹得关系紧张、冲突不断。如何理解这样矛盾关系的发生?如何缓解两代人的紧张关系?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我也希望以我思我想,让两代人重新审视之间的关系,增进之间的了解,珍惜之间的亲情。
时间的距离
两代人的时间距离有多长?普遍来讲至少二十年,也就是说父母比孩子多经历、见识了至少二十年。二十年,世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黑白彩电变成液晶电视,自行车变成新能源汽车,纸片画变成游戏动漫,大哥大变成人手一台的i-phone,半导体收音机逐渐被淘汰,绿皮火车逐渐被取代。父母经历的那些老旧事物已成为过往,孩子只能在书籍、纪录片等看到,却无法亲身经历;无法经历,那必然无法与父母深入谈论过去的事物,无法与父母产生对过往的共鸣。同时,从婴幼儿成长为年轻人的二十年,孩子在不断感知、感受这个变化的世界,并随着年龄增长积累起来。两代人最深的感知时期没有过多的交集,也就让彼此没法感同身受。
二十年是人构建完全思想和观念的时间。在红色文化熏陶下的父母,自出生以来就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而艰苦奋斗是他们的人生格言。计划经济下过来的他们依然保持着按部就班、“避重就轻”的生活,因为他们经历了资源稀缺的年代,深刻体验过生活的艰辛。而现代社会物质丰富,到处都充斥着新鲜事物,简直就是年轻人的乐园。对于父母一辈来讲,他们只能缓慢地去适应。父母认为孩子就应该踏踏实实去成长、去创造,但年轻人确实在物质的世界里变得浮躁。其实,父母也在年轻时犯过错、吃过亏,不想让孩子再去承受不应该承受的痛苦。可是,年轻的孩子毕竟不会拘泥于死板的安排,每个人都在跃跃欲试,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对于双方来讲,好像并不存在对错。
二十年也足够让一个人老去。每一次接触新事物,父母总是保持怀疑的态度,认为孩子会沉迷于太新的事物不能自拔,可是看看他们,在新事物面前迟钝的样子有点可气,又有点可爱。他们学不来电脑那些复杂的操作,面对各类先进设备时手足无措,甚至让智能手机都变得不那么智能。随着年龄的衰老,老一辈的学习能力呈现下滑的态势,所以在面对新鲜事物的层出不穷时,他们显得没有招架之力。
空间的距离
通常来讲,上大学是子女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开始。大多数子女都选择报考外地的学校,至少也有一、两座城市的距离。就这样,冰冷的铁轨和电话成了两代人之间沟通的方式。随着微信的出现,冰冷的沟通方式又多了一种。在上大学之前,子女几乎是在父母的全程陪伴下成长的,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子女眼里父母的陪伴却慢慢变成管教。似乎,大学成为逃离父母管教的最佳方式。
步入大学,好多父母眼里的”禁忌之门“被打开。在忙于学业的同时,子女们在恋爱、社团、娱乐等事务间来回周旋,唯独缺了与父母的深入沟通。每次电话或视频,总是草草几句言语,不耐烦写满脸庞。当然,除了每月索要生活费的时候会多聊两句。其实,这种逃避从初中、高中就开始萌芽。父母还以教小孩的方式来指导子女,好像并没有意识到孩子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己的想法。大学其实代表的就是自由,子女就像小鸟挣脱牢笼,放肆地挥霍自己的时光。
空间的距离也让原本热闹的家庭多了几分冷清,父母想起曾经小孩的欢笑声,不由得会有失落感。可是,电话并不能缓解父母对子女的思念之情。每当子女放假回家时,父亲总会亲自开着车前往迎接,而母亲总会做好一桌子子女爱吃的菜。但是,过不了多久,这种关心就会演变成一种口头的嫌弃,因为两代人之间的生活习惯有着较大的差异。而且,一旦子女回到学校,又有种难舍和失落。
认知的距离
父母成长的年代,不仅物质资源匮乏,同样教育资源也不如现在,这就导致父母与子女的认知鸿沟。父母一辈大多只有初高中学历,好一点的话上过大中专和大学。现在,子女基本上都是本科学历,甚至高至硕士、博士。
教育的差异使得两代人有着不一样的观念、认识和表达。就对待游戏的态度而言,父母认为游戏有害子女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沉迷,因此一票否决;子女对游戏却是包容的态度,因为游戏似乎成了现代化社会中极少能放松心情、加强交流的方式。再如婚姻,父母更希望子女在该谈恋爱的时候恋爱,在该结婚的年纪结婚,该生孩子的时候生孩子,只因为他们经历过计划式、配给式的婚姻;而在这个自由恋爱盛行的时代,子女有自己的喜厌、自己的圈子以及自己对生活的计划安排。其实,双方的思考基点都没有问题,只不过是双方的认知不一样罢了,在双方互不妥协的情况下就容易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父母那一代更早出来赚钱养家,虽然知识的储量不如我们,但是经历丰富,知道赚钱的辛苦,所以倍加珍惜;而在贪慕虚荣、财富攀比的氛围下,现代社会的风气变得浮躁,没经历过挫折的年轻人总经不住诱惑,总想着挣快钱,沉不下心,肆意挥霍时间和财富。当然,知识的吸收也让一些年轻人找到了在社会生存的方式和技能,比如计算机、新能源制造专业的毕业生。不过,子女与父母似乎也谈论不了过深的专业话题。
父母接受教育的方式多是灌输式的,按部就班地学习,按部就班地接受,这就导致父母更多以命令的口吻与子女交流。但是,现在的教育多是开放式的,子女的思想更加自由,不喜欢死板的说教,更注重平等的交流沟通。
如何改善两代人的关系
改善两代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双方都做出必要的改变。
平等交流是改善关系的起点。平等交流指的是在交流、讨论时摒弃辈分观念,以理智、平和、有序的方式进行信息互换与沟通理解,当然,并不代表违背尊敬长辈、爱护晚辈的中华传统礼仪。平等交流是有效沟通的必要要求,如果仅以命令式的传达、非理智的信息互换容易造成争论与冲突。就事论事,控制情绪,站在中立的立场,才能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当然,人本身是情绪的动物,但不要成为情绪的奴隶。
同理心是改善关系的关键。同理心要求双方站在对方的立场先去考虑问题,而不只是表达自己所想、所计划的事情,这是对独立个体最大的尊重。子女不是为了父母的期望而活,但同样要尊重父母对事情的感受、理解和建议。父母在子女长大后要培养其独立决策的能力,包括学业、职业、婚姻等等,而不是一味的指挥、命令。子女在感受压力、挫折想宣泄的时候,也要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感受父母的情感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
转移焦点是改善关系的保障。其实,这一点意见更多的是提给父母一辈的,因为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容易成为父母唯一的情感寄托。建议父母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己的情感重心得到转移,同时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如果实在想关心子女,可以多了解子女感兴趣的事物,多接纳、多包容,以找到交流的共同话题。
家庭活动是改善关系的措施。定期组织家庭聚会有助于改善两代人的关系,不需要外人的参与,但前提是找到双方都满意的聚会内容,而不是一味的强求和自作主张。聚会可安排一方主导,综合考虑双方的意见,做出最优化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