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导师一对一
May.
2
灼见(ID:penetratingview)
未必是孩子不想跟家长多交流多沟通,只是可能抬眼望去家长都在看屏幕;未必孩子是真心喜欢手机,而是现实无趣、家长缺席。
作者 | 刘春荣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部长 01近期,“9岁男孩玩《蛋仔派对》充值万元,父亲连扇自己耳光”一事引发热议。
孩子行为固然不对,家长自扇耳光式表达内疚和失望,又折射了哪些问题?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何他就是不懂?什么因,什么果?孩子玩游戏与父母的行为有关系吗?
有人说过,孩子在网络和游戏中所获取的,往往是其在现实中所缺失的。在现实生活中,多数的强加型、掌控型、放任型、脱离型的家庭里,更容易形成孩子离不开网络和游戏的情况。
家长和孩子在情感上、认知上、行为上存在差异是正常的,可是一旦他们站在了对立面,在失控与管控之间拉锯和争斗,那注定会有更恶化的后果。
游戏很多时候只是激化亲子矛盾的导火线,游戏问题背后往往是更深层次的家庭教育、亲子关系、陪伴和表达等方面的问题。
02
以下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部长刘春荣老师从心理学角度给出的破解亲子与上网的矛盾难题的一些思考和探讨:
当前,孩子的上网问题成为很多家庭头疼的问题,家长发愁管不住,孩子发愁玩不够,这也是亲子最容易产生矛盾的问题。
这里的矛盾由表及里主要有这样三层:
最常见的表现是,家长担心孩子的上网时间会大量占用学习、休息、家人沟通的时间空间,同时也会担心上网内容良莠不齐甚至“香水有毒”,也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发展。
最直接的冲击往往是在此问题上孩子表现的反常的叛逆言行。
最大的挑战在于,与网络抢夺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往往表现出与家长的强烈对立甚至持续对抗。
这个问题的本质实际上是权力之争。
特别是青少年阶段,他们追求自由、自主、自我效能感,与父母的反抗其实是在验证我是否能为自己做主、谁能有更大的决定权的问题。
03
解决思路永远在问题之外。
迄今为止并无有说服力的科学证据说明上网是这些不良后果的最大肇事者——它更像是家庭关系尤其亲子关系问题的替罪羊。
所有的问题的核心都是关系问题。
换言之,各种矛盾,究其本质是亲子关系的问题:关系好了根本无需权力竞争;关系不好,连呼吸都是错的。
不可否认,亲子关系问题的导火索,往往是关于上网的问题常见的认知偏差。
对于网络,家长经常有非黑即白的单一归因偏差,视其为让自己孩子远离自己、甚至鬼迷心窍的罪魁祸首。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就是网络化中成长起来的原住民,社会的发展中,包括我们自己的工作生活,也离不开这种工具。
工具本身并无对错,看我们如何利用。
对于孩子,一是家长容易有确认偏差。
人们更倾向于保持旧有信念,相信自己本来就相信的东西。
结果就是:我们无法看到世界本来的样子,而以我们的想象去看它。
比如孩子们经常投诉:
家长出去时看到我正看手机,回来恰巧也在看,他就大概率会认为我一直在玩手机;
如果出去时我在看书,回来时在玩手机,家长就很容易会认为他走后我就开始玩手机了。
二是家长容易基本归因错误。
人们常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略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殊不知,未必是孩子不想跟家长多交流多沟通,只是可能抬眼望去家长都在看屏幕;未必孩子是真心喜欢手机,而是现实无趣、家长缺席。
我们也要为家长说几句话,他们也常有被误解。
亲爱的孩子,家长不是不爱你,正是因爱之深而情之切。家长不是有意强势,强势只是更加投射了他们深深的无奈和无力。家长不是天生粗暴,他们只是初学做家长,只是没学会怎么亲子沟通。家长不是、更不会对你放弃,只是目前他还没有找到更好办法。
有了手机、有了电子产品,亲子关系危机四伏,有些家长只能断网、藏手机来个硬核干预,而孩子只能躲藏翻找、斗智斗勇。
其实,危机本身就是危险中的机会。
04
1、认知上看到核心是关系
要想让改变发生,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关系,而不是对方。
家庭关系中,你要的是对错、还是幸福,显而易见。因此,亲子剑拔弩张的时候,相互指责可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平日尝试与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一起分析问题想办法、一起努力。
当沟通的门开了,当感情流动了,当关系顺了,问题就会有解决办法。
2、情感上家长可以学会自我放松和情绪错峰
家庭氛围是一个神奇又微妙的场域,家人的焦虑、难过、开心、欢乐都可以像无线投屏一样投射到孩子的眼里和心里。
育儿如修行,家长的自我成长和自我状态,是孩子耳闻目染的直观体验和学习榜样。尤其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处于生理和心理上发生很大变化的阶段,容易情绪冲动;这时家长更需要及时给自己的情绪按下暂停键。
当孩子看到了家长的稳定、平和、包容,很容易调整好状态,说不定也从家长身上学会了情绪管理。
3、行为上可以“大方向小跨步”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求两个东西:价值感、归属感。
让孩子有自主性,获得自我效能,就会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看到孩子在群体中存在感的需求,帮他在家里在同伴中获得良好的关系,他就会有更多内在动力。
而所有想法和计划,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细节的可以执行层面。
比如,制定用手机计划,一定不要写:从此以后不玩游戏了。
不现实不科学,还容易一次做不到就自暴自弃。
需要更细化,也可以有个小奖励。
比如:我每天写完作业玩半小时,每周六或周日集中玩一小时。如果一周做到,我可以奖励自己做一次饭——哈哈,如果他喜欢做。
总之,多了解一些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多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多尝试更空杯心的去体会去践行,亲子沟通会成为甜蜜关系的温馨时刻,这时,也是孩子身心健康和家长自我成长的好时机。
— THE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