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导师一对一咨询

如何理解青春期叛逆?

admin2023-08-09 13:16:44177

关于作者: 老贾是美国马里兰州精神科医生, 教育与心理健康的科普作者及宣传者。 关注和科普科学育儿, 亲子关系, 青春期成长, 教育, 普及大众心理健康

导师一对一:aizhidaozixun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导师一对一

长颈鹿语言-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人际交流和亲子关系的基础。

世界精神健康日: 如何培养孩子内驱力, 成为"自推娃"。

什么决定了孩子的自驱力? 自我决定论。

四种类型的养娃方式与亚裔的"虎妈"教育

青春期叛逆是多数父母都绕不开的头疼话题。孩子的叛逆既有普遍的表现, 具体的每个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有的可能表现的和风细雨, 有的可能表现为狂风暴雨。无论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父母都希望“风雨过后是彩虹”, 孩子能”蜕变”出一个全新, 独立自强的自我。当然, "陪伴"孩子走过青春期叛逆对于父母来说可能是一个"及其煎熬"的过程。父母最需要的是有科学的理解, 合理的预期和最重要的一点-“耐心"。

理解叛逆, 父母首先要理解父母和子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从属关系, 是平等的朋友关系, 还是上下级关系?  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 也许答案是不同的。在孩童时代, 更多的是从属关系。没有独立认知和生活能力的孩子主要靠父母遮风挡雨。但是到了青春期开始以后, 过度到初中, 再到高中, 父母会发现孩子不再会“一味的顺从”父母, 而是有了自己的”主见”, 甚至完全有和父母相反的”见解”。  孩子的”不成熟, 不懂事”, 有自己的想法和做事方式, 更会让父母感到没有受到"尊重"而感到“无奈"甚至"愤怒”。很多时候, 父母”强迫”孩子顺从自己的想法, 有些孩子会被”压抑”了“天性”, 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不能获得以后”独立生活”的能力; 或者另外一些孩子会在父母的“暴政”下变得更加叛逆, 甚至导致最终家庭和亲子关系的”彻底破裂”。当父母期望孩子变得"懂事, 成熟"甚至"听话"的时候, 是否想过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把青春期的孩子当作平等和尊重的朋友, “同事”, 甚至”老板”来对待。无论父母是否愿意或同意, 孩子必然迟早会发展为不同于父母的独立人格自我。他们的"自我"也许和父母期望的一致, 也许不一致。换一个角度考虑, 似乎父母想要孩子去做的也不一定是"正确"或"适合"的。父母因此更需要做的是"自我反省", 用合适的方式去”影响”, 而不是”强迫”改变他们。具体的做法当然取决于每个家庭具体的亲子关系如何, 父母的性格特点, 孩子的天性, 文化等不同因素。从这角度讲, 青春逆反是相互的, 当你在用力挤压一个弹簧时, 你施加的力量往往就是你感受到的”反作用力”。 

对立反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ODD)。

理解叛逆也同时要分清楚孩子的行为是”质变”的行为? 还是在一定尺度内, 与孩子发育阶段相符合的不同程度的”正常范围内的偏差”?是一过性的, 对特殊人, 情况的”反应性”行为, 还是”长期, 慢性”的习惯。多数时候, 当孩子在疲倦, 饥饿, 有压力或情绪不好时, 都会或多或少的会争辩, 反驳, 甚至不服从, 挑战父母, 老师和其他成年人。然而, 当这些行为与发育年龄严重不符, 甚至影响孩子的社会, 家庭和学习生活时, 在临床上会被诊断为对立反抗障碍, 表现为一种持续不合作, 挑衅和敌对行为模式。当这种行为出现在学龄前阶段时, 很难与发育年龄一致但不合适的"正常"行为区分。比如”不听话”常常是两到三岁儿童和青少年早期发育的一部分。在学前班期间形成稳定对立行为模式的孩子可能会在小学期间继续发生对立的挑衅行为, 甚至最终发展为与父母, 教师和同龄人的关系严重紧张。对立反抗障碍在1980年首次在“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3版中定义为一种精神心理障碍。具体症状包括:

愤怒和烦躁的情绪: 经常容易发脾气, 被别人惹恼。经常生气和怨恨。 

争论和挑衅行为: 常与成年人或权威争论, 藐视, 反抗或拒绝遵守成年人的要求或规定, 经常故意惹恼和激怒别人, 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指责他人。

斗气/怀恨: 常有恶意或斗气, 在过去六个月中, 至少有两次表现出恶意或斗气报复行为。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叛逆?

关于青春期叛逆问题有很多的理论。其中, 帕特森(Patterson)及其同事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在亲子互动过程中, 孩子为什么会发展出与父母的对立和并带有侵略, 逆反行为相对成熟和公认的理论之一,称为强制理论(Coercion theory)。之所以称为强制理论, 是指孩子常常用不好的行为(Aversive behavior)来获得他们想要的, 并形成一种"强制"的不良循环。比如孩子用"发脾气"来得到想要的玩具。该理论认为孩子的行为主要受父母的态度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守规矩, 挑衅叛逆和侵略性的儿童行为常源于并主要受家庭成员关系影响和决定, 尤其是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那里"学习"获得。因此, 在这种行为出现的早期阶段, 可以通过改变家庭成员内部关系, 交流模式的方法来改正(Unlearn), 减少或恢复到"正常状态"。指望孩子在认知上去主动理解和改变他们有时非常困难, 因为他们的认知还没有成熟。那么改变互动关系的有效途径就可能是父母必须做出"调整或妥协“, 来改变孩子叛逆行为和亲子之间对立的关系。

叛逆严重的孩子一般很少与父母建立很强的依恋关系(Attachment)。很多时候, 这些孩子的父母没有从始至终的对叛逆的孩子进行一致的"有效"管教, 有时松懈, 有时严格。其结果是产生与预期相反, 并"加强"孩子的逆反行为。如果孩子不遵守指示和规矩, 拒绝服从, 发脾气, 对父母进行言语暴力, 或攻击行为时, 很多父母, 如果没有很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很难不去做出"立刻“回应性的反应, 用惩罚的方式"压制孩子。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下意识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往往是消极和负面的, 并因为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强化", 而不是"减弱"孩子的逆反行为。

客观理解青春期叛逆。

孩子的成长是从以自我为中心(Egocentric)的孩子阶段到长大成人认知成熟, 慢慢学会妥协和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共情)的一个漫长过程。每个孩子成熟早晚不同, 成熟的过程不同, 成熟的形式不同。

孩子性格, 行为的塑造, 在早期是受家庭成员关系, 主要是父母的影响。而进入学龄阶段后, 慢慢的受同学, 教育和社会的影响为主。有良好的亲子信任关系是维持健康家庭关系的重要基础。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 与大人不同的是, 他们的行为常常以追求愉悦感(Pleasure)为目的。他们很难“真正理性"的去认识"学业的重要性", 或父母言谈举止中对他们“望子成龙”, 上清华, 北大, 藤校等为目的的人生期望。因此, 青春期孩子的"生活目标"似乎注定与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不同,  也注定了孩子的成长是父母和孩子“斗争”的一个过程。只是"斗争"的形式和代的承接是以何种方式展开会有不同的表现。

并不是所有的叛逆都是坏事, 根据叛逆的"性质"和“程度"不同, 父母需要有客观而清醒的认识。叛逆很多时候是孩子真正"自我成长"的开始。

根据孩子的性情, 父母的性格不同, 家庭关系结构, 社会经济地位, 文化等不同, 父母才能真正理解"青春期叛逆", 对孩子的期望做一个客观调整。

本文属作者原创, 版权归作者所有, 未经授权, 请勿抄袭转发。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Gerald Patterson and His Parent-Training Model.

Coercion theory: The study of change. APA PsycNet.

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孩子成长话题。

欢迎转发, 评论, 转载和留言

本文链接:http://51aizhidao.cn/post/597.html

阅读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