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导师一对一咨询

无方正念心理 | 孩子厌学逃学?请你先学会“共情”孩子

admin2023-08-11 10:21:42103

01

究竟什么是共情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对共情有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定义:

导师一对一:aizhidaozixun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导师一对一

“能够深入走进当事人的内心世界,能够主动用当事人的眼光、态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但同时又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还是自己。”

换言之,共情即“一方对另一方内心世界的理解和体验。”

这种共情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尤为重要,要求父母首先做到接纳和尊重孩子的情绪或行为,然后才能更好地去疏导和帮助孩子建立正确良好的心理认知。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如何做到与孩子共情呢?

1. 耐心倾听

当孩子有需求时,倾诉自然是第一要紧事,作为父母的不仅应该鼓励孩子多表达,更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心事。

懂得共情的父母,倾听的同时会试着接纳孩子的情绪,努力体验孩子的感受,进而了解情绪产生的根源,发觉孩子内心的需求点。

父母的倾听能拉近亲子距离,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在爸爸妈妈心中是重要的,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与他同在,从而增强了安全感。

当孩子产生厌学心理时,父母不应该直接冲动指责,而是应该耐心倾听。

倾听还能让孩子在情绪旋涡中慢慢冷静下来。

在生理学上来看,在倾听的过程中,大脑会释放关于同情的后叶催产素,这种物质会阻碍压力激素皮质醇的释放。

当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时,大脑便会释放这种催产素,从而不再感到焦躁。

倾听是父母了解孩子的前提,但同时也要给予一定的回应,这才能真正做到共情。

比如可以尝试着说出孩子目前的想法,说明你在听,而且听懂了孩子的需求。

2.换位思考

共情的本质含义就要求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尽管一个人无法真正被理解,但是换位思考、试着共情总归能离对方更近一步。

对于孩子,父母要读懂孩子的真实心理需求,就必然要换位思考,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无法真的体会到孩子的感受。

曾经有这么一条新闻,一位妈妈将微型摄影机挂在了儿子的身上,带着他一同逛超市,想尝试了解孩子眼中的超市。

回到家取下摄影机观看,才发现在几岁的孩子眼里,超市就是各种各样的大人来回走动的腿,根本看不到货架上的物品。

要是没有这个微型摄影机,这位母亲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不喜欢逛超市,这就是换位思考的重要性了。

当孩子讨厌学习,甚至厌学、拖延时,家长又是否能换位思考呢?想想为什么孩子会那么抗拒学习?学习对于孩子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于很多事情的理解可以大相径庭。

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父母有所不同,有时候在父母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情。

要想让孩子听得进去、听得懂、有改进,就要走进孩子的内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即“换位思考、感同身受”。

3.平等交流

在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时,父母要耐心倾听、换位思考的同时,要注意与孩子平等交流。

很多父母原本是希望与孩子好好交流的,但是聊着聊着就忍不住指责孩子,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如此一来,孩子就越发不肯说实话了,父母还会觉得自己难得想与孩子亲近,没想到孩子还抗拒沟通了。

但其实虽然孩子尚小,却相当敏锐,如果孩子发觉父母语气里充满不屑或趾高气扬的感觉,自然不肯将心里话和盘托出。

父母要学着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将自己摆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以朋友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平和、耐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孩子才会更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

即使孩子表达欠佳或未能说清楚,父母也要尝试做到准确的感知和意会,不应反复地询问、追问、逼问和质问。

父母可以在心理上会首先问自己:“我的孩子需要什么?”而不仅仅是“我想为孩子做些什么?”

以孩子的合理需求和内心感受为价值判断标准,而不是以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

表达尊重、平等相处,以善意理解孩子的观点及行为,是抵达共情式教育的必要条件。

02

家庭教育要先共情,后教育。

孩子与父母要有心理上的共鸣,他们才愿意与父母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父母的教育。

大多数孩子并不是故意要跟父母对着干,叛逆捣蛋、厌学逃学,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内心有未得到满足的需求。

所以父母要学会做个感性高的人,不要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做到先理解、体会和接纳孩子真实的感受,再进行有效沟通。

这世界多的是爱孩子的父母,少的是理解孩子的父母。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遇到学会共情的父母。

本文链接:https://51aizhidao.cn/post/886.html

阅读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