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导师一对一咨询

这一次,“情感挽回大师”们连自己都没能挽回 | 新京报快评

admin2023-08-04 11:27:18111

导师一对一:aizhidaozixun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导师一对一

你信任的“感情挽回大师”,其实只是拙劣的爱情剧本写手。

▲失恋女子交三万学费,能挽回前男友?3D揭“情感挽回班”套路。视频来源:新京报动新闻文 | 李潇潇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那在情感“大师”的加持下,失去的情感就能挽回吗?

近日,上海警方就抓获了69名“情感挽回大师”,这个犯罪团伙全国各地作案,涉案500余起,涉案金额700余万元。受害人平均年龄为29.4岁,其中20至30岁男性受骗者居多,最小被害人年仅17岁,被骗金额最高12万元。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情感关系、婚恋、择偶产生了各种新的认识和期待,五花八门的需求缺口应运而生。婚恋情感市场不断扩大,让情感成了一些机构赚快钱的生意,并随之衍生出一条颇具规模的灰黑产业链,派生出众多“门派”和“大师”。

小三劝退、搭讪艺术训练、婚姻挽回、情感指导……似乎情感关系中出了任何问题,交一笔高昂的服务费之后,在家坐等,就有“大师”在后面运作,快速帮忙解决。

手机应用商城中的“情感大师”类软件。图片来源:某应用商城截图

这些所谓情感机构在法律和伦理的边缘地带游走试探,攻心、利诱、操纵、话术是其常规操作套路。“大师”“专家”“导师”往往打着心理咨询服务的幌子,有的还宣称“一对一私人定制,百分百挽回爱情”,靠一张嘴夸夸其谈许下承诺、不断骗取受害者财物。

然而,其服务过程的不透明性与套路的循序渐进,导致了这类机构、平台对消费者欺骗程度产生了一个由轻到重的区间,使消费者深信不疑,越陷越深,到头来,赔了“夫人”又折“金”。而这些情感大师,虽则赚到了“黑心钱”,但其行为已经涉嫌诈骗,严重者已构成刑事犯罪。

驱逐网络空间里的“情感挽回大师”,需要网络平台、监管部门协力共治,不过对于普通人而言,也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不要着了“情感挽回大师”的道。

某平台巫术作法式情感挽回产品。图片来源:某电商平台截图

下面,我来试着总结一下“情感挽回大师”行骗常见套路,大家不妨略作参考,以防被割了“韭菜”。

一、巫术作法。这种类型的“大师”与传统封建迷信的“跳大神”无异,他们通过煞有介事的作法事、施咒、扎小人、转孔明灯等达到哄骗效果。

二、猛灌鸡汤。在情感空虚、失意的时刻,人往往变得很脆弱而丧失理智,情感“导师”适时上场,给出一些大而无当的说辞,如“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同时推销课程套餐,劝人通过付费解锁新的课程。

三、伪科学。随着心理学的普及,当代社会普遍认同其科学性。公众对心理学的一知半解也会给骗子制造钻空子的机会。对方连续抛出“三方介入”、“分离引导”等“专业术语”加上谎称“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等背书,建立起权威感。

四、传授所谓的搭讪艺术。众所周知,这是一种更为恶劣的行为,这种骗子教唆人建立“有毒”的关系,通过对伴侣实施精神暴力,造成其对情感的病态依附。

五、电信诈骗。这种终极形态已构成刑事犯罪,媒体报道一男子历时近一年,前前后后在情感挽回机构花费3万多元。其间,机构从未联系过其前女友,只靠编造其前女友的情感故事进行话术攻心。

总之,当代人生活压力大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也会面临多种多样的情感困扰,具体情况因人而异。然而,要知道感情是无法量化的,失恋失婚并非完全可以避免。我们可以带着真诚和理解去尝试沟通和修复,但实际结果有时也要看各种机缘。

感情遭遇受挫时,更需要多一份理智清醒,让自己从“受害者”“失败者”的狭隘视角中走出来,审视过往情感中存在的问题,而不能“病急乱投医”,更不要被情感大师灌了“迷魂汤”。

□李潇潇(媒体人)

编辑:陈静   实习生:耿心玥   校对:吴兴发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来新京报电商平台“小鲸铺子”囤货

本文链接:https://51aizhidao.cn/post/90.html

阅读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