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来访者能从心理咨询中受益,但确实也有些来访者没有或很少从咨询中得到帮助,还有一些出现了恶化的情况。那么,到底是因为心理咨询本身不行,还是心理咨询师不行,或者是其他原因?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导师一对一
决定心理咨询效果的变量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访者的因素,也有咨询师的因素,我们分别来谈一谈。
一,来访者因素
来访者本身的情况是影响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打个比方,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有些学生知识点掌握很全面,一考试就能拿高分,而另一些学生怎么教都学不会,一考试就不及格。这里既有能力的差异,也有态度的不同。前者能力强,态度积极主动;后者要不能力不够,要不态度消极抵触。
同一个咨询师面对不同的来访者,有些人受益良多,症状缓解了,在关系、情绪、自尊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有些人要么早早脱落,要么迟迟没有进展。一般来说,来访者心理问题(障碍)的严重程度、人格水平、求助动机、社会支持情况均会影响咨询的效果。
1、来访者心理问题(障碍)的严重程度
心理问题(障碍)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康复的难度越大。而因为应激生活事件引起的、持续时间不长的焦虑或抑郁症状,则较容易康复。
前来求助心理咨询的很多来访者,心理问题往往持续了较长时间,有些从童年期或青春期就已经存在。那么,就需要给自己足够多的时间(半年、一年或数年),不要期待着神奇的治愈,比如治疗师某句话,学会某个方法,经过数次谈话就能好转。过高的期望以及随后的失望往往是从心理咨询中脱落的原因之一。
2、来访者的人格水平
难以康复的症状往往也跟人格水平有关。人格水平低的患者,就像是一片贫瘠的土壤,很难长出优质的果实。重要的是平整土壤,让它肥沃起来。
精神分析流派将一个人的人格状况分成四种水平:精神病性水平、边缘人格水平、神经症水平、正常人格组织。这四种水平下的来访者其身份认同、人际关系、攻击性、心理防御机制、现实检验能力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些差异也决定着康复的难度与效率。
神经症水平以及正常人格水平的来访者对咨询师、对心理咨询有着充分的信任感,他们愿意承受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张力与痛苦,有充分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改变的信心。这些良好的态度与信任感使他们更容易从咨询中获益。
边缘水平的来访者要经历过一个对心理咨询、对咨询师的反复检验与怀疑的阶段,容易被冲动所控制,一言不和或者一次咨询感觉很差就会从咨询中脱落。如果咨询师接住了来访者的质疑和攻击,将来访者适应不良的人格特征转化为可以在治疗中被探索的内容,在态度与能力上均赢得了来访者的信任,那么,一种较为牢固的工作同盟建立起来了,后者为心理康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精神病性水平的来访者经常处于身份认同混乱的状态,他们有时会被一些幻觉与妄想所左右,容易从关系中脱离出去,也很难有充分的心智能力去从咨询中获益。如果他们有良好的社会支持,以及内在足够的健康部分,那么,他们照样可以建立起稳定的工作同盟。经过长期的心理咨询,他们的自我认同更加稳定了,能建立起除亲属之外的稳定关系,并找到合适的工作。
3、来访者的求助动机
除了来访者的人格状况之外,来访者对于改变的意愿也是重要变量。心理学家将来访者的改变分成了五个阶段:
阶段一:前沉思阶段。表现为否认自己的问题,缺乏改变的意愿。
阶段二:沉思阶段。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承认自己要对问题负责。开始考虑改变但还没有做出改变的决定。对改变害怕,花很多时间思考问题的原因及改变的后果。
阶段三:准备阶段。来访者承诺改变并为改变做准备。
阶段四:行动阶段:开始积极的改变他们的行为和周围的环境。
阶段五:维持阶段:已经改变并尝试巩固改变,但会有反复的过程。
当一个人处于准备和行动阶段时,改变的时机到来了,他们更能从咨询中获益。相反,如果一个人还处于否认自己的问题的阶段,或者虽然认识到了问题,但对于改变有很多的顾虑和怀疑,都不是改变的最好时机。当这两个阶段的来访者勉强过来做了咨询,往往也是浅尝辄止,容易脱落。这并非是咨询师的能力问题,而是来访者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还需要一些等待与酝酿的时间。
很多咨询师不敢轻易接待青少年来访者,原因之一是青少年来访者往往是在父母的压力下前来做心理咨询的,他们本身对咨询抱着抵触与不信任的态度,改变动力有限,所以,很容易在遇到挫折后脱落。
4、来访者的社会支持
来访者是孤单一人,还是有爱人、家人、朋友的陪伴?来访者是偷偷摸摸地来做咨询,还是得到家庭成员的认可和支持?来访者缺钱而看不起心理咨询,还是有充分的资金保障?对于来访者的心理痛苦,其亲戚是理解和包容的,还是指责和怀疑的?
一个有着良好社会支持的人,其改变的可能性会更大。物质的、情感的、关系的支持,能充分消除来访者的各种顾虑,在来访者缺乏改变动力时,周围人还能提供鼓励和推动,充分保持咨询的连续性,最终让来访者从咨询中获益良多。
相反,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来访者即使来接受心理咨询,也容易怀疑自己的选择,或者因为他人的反对而退缩,以及因为病耻感等原因而选择早早结束咨询。这些均会影响一段咨询最终的结果。
二、咨询师因素
同一个来访者,他找了A咨询师,咨询下来感觉很糟糕,后来他找了B咨询师,感觉很好,于是,他进入了咨询的过程并受益。
研究发现,不同的咨询师的在与来访者建立关系的能力上,在治疗效果上,均有着明显的差异。有的咨询师与来访者关系稳定,通过一段时间的咨询之后,来访者在各项指标上均有了明显的改善。而另一些咨询师则明显不如前者。
咨询师的人格成熟度,以及咨询师建立工作同盟的能力这两个因素对咨询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
1、咨询师的人格成熟度
心理咨询本质上是一种人际关系,一个人格健康的咨询师才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关系,并最终让来访者获益和成长。
来访者存在人格水平的差别,咨询师同样有人格水平的差异。有些咨询师处于边缘人格水平,自身的身份认同及情绪状态是不稳定的,心理防御机制也不够成熟,处理关系冲突的能力也明显不够,这些咨询师在咨询中容易卷入太多,缺乏足够的情感容忍力去涵容来访者的攻击性。如果是病理性自恋的咨询师,容易将来访者当成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
一般来说,人格健康的咨询师也许会因为咨询技巧的不足而出现一些错误,但不至于对来访者造成伤害。而人格有严重病理的咨询师,即使掌握了大量的技巧,也容易犯下一些对来访者有伤害性的错误(如抛弃、利用、攻击来访者等)。
好的咨询师会有灵活、真诚、可靠、自信、友好、开放等性格特点。能够反省、支持、理解来访者,给予精确解释、促进情感表达。能够承受咨询过程中的压力。糟糕的咨询师往往严厉、僵化、紧张、挑剔、缺乏自信或过度自信,容易使用过分结构化的咨询方式,给予不恰当的解释,或者出现不合时宜的沉默等。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一位妈妈因为孩子不肯上学前来心理咨询,咨询师在评估了妈妈与孩子的关系之后,马上给予一个解释:“你长期被老公冷落,所以孩子要在家照顾你;而你觉得孩子不上学很痛苦,所以要去照顾孩子。你其实跟孩子形成了共生的关系,这是导致孩子不愿意去学校的重要原因。”
这个解释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给得太早了。所以,这位妈妈被这句话影响了好几个月,她很不服气,但又不敢对咨询师生气。其实,如果咨询师慢一些,在合适的时机再给予解释,也许妈妈能够领悟到自身的责任,并做出相应的改变。过度自恋的咨询师匆匆地给出了一个确定性的解释,却没有考虑这是否合理,以及对方能不能承受和消化,从而造成对来访者不必要的扰动。
那么,怎么样的人格状态才是一位人格健康的人?我们可以参考DSM-5人格障碍替代模型关于正常人格组织者的描述,这些人在自我功能和人际功能方面都会达到最佳的状态,具体表现为:
自我身份:体验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自我与他人之间有明确的边界;自尊的稳定性和自我评估的准确性;一系列情感体验的能力和调节能力。自我引导:追求连贯而有意义的短期和人生目标;利用建设性和亲社会的内部行为标准;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反思。
人际共情:理解和欣赏他人的体验和动机;对不同观点的容忍;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亲密感:与他人连接的深度和持续时间;亲密的欲望和能力;相互尊重关怀反映在人际行为中。
正因为人格成熟度对于咨询起效的重要影响,好的咨询师一般都会注重自身的人格成长,不断地去探索内心、发展自我,培养出各种良好的人格品质。
2、咨询师建立工作同盟的能力
心理咨询是来访者与咨询师一起合作达到咨询目标的过程,这便是工作同盟。有研究发现,工作同盟对咨询获益的预测力要超过其它任何己经广泛研究过的过程变量。
工作同盟包括三个要素:
1)治疗目标的一致性。
也就是说,咨询师是否与来访者达成了一致的、可行的咨询目标。这方面糟糕的例子是,来访者试图通过咨询达到一种蜕变,成为一个自信、开朗、阳光的人,而咨询师评估后发现这个目标是不切实际的,但却没有与来访者商量出一个更合理的目标,比如,情绪变得更稳定些、更喜欢现在的工作等,结果,来访者频频出现失望的情绪,导致工作同盟变弱,来访者最终退出咨询。如果咨询师与来访者达成了彼此都认同的目标,那么,咨访双方就有了共同的方向。
2)对实现治疗目标的方式达成共识。
有了目标之后,还有要达成目标的方式方法,而且,这个方式方法要得到来访者的认同。比如,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其材料是梦、过去记忆、感受、想法、幻想,以及咨询当下的感受与想法等;其方法是倾听、澄清、面质、解释和修通等。一个对内心探索感兴趣的,喜欢反思的人更合适这样的方法,而一个希望得到建议和指导的来访者不一定适合(通过咨询师的引导后也许会有变化)。如果咨访双方对于方式方法有明显的分歧,比如来访者一味的要求建议和指导,而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总是以沉默回应,或者试图去理解来访者寻求建议背后的原因,那么,这些来访者可能会很失望和愤怒,并最终退出咨询。
3)形成了情感联系。
咨访之间会有深入的情感关系,很多来访者会分享说,咨询师是他或她所有关系中最了解自己的人了,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关系的独特性。每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视频咨询也往往在固定的房间)、持续数月或数年,以及鼓励各种情感表达,这一切均为深厚的情感关系打下了基础。有些咨访双方之间形成了信任的、安全的、深入的情感联系,这样的工作同盟更牢固,能够充分消化关系中的不信任和张力,不断地推进咨询。有些咨访之间并没有形成深入的情感联系,来访者对咨询师仍然将信将疑,在咨询中有诸多保留,这样的工作同盟不够牢固,难以推进咨询师,也容易因为挫折而破裂或过早结束。
区分咨询师优秀于否的重要标志是对于维持工作同盟的能力。一个稳定可靠的工作同盟本身就能良好的治愈能力。建立并维持良好工作同盟的能力,既与咨询师的人格健康水平有关,也跟咨询师的胜任力与态度有关。好的咨询师是永不满足的学习者,他们能够大量地从经验中学习,不排斥认知上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感,对未知充满着好奇。他们还有很杰出的关系技能,能营造良好的工作同盟,并善于在治疗中利用自己的各种用得上的技能。
除了人格健康水平及形成工作同盟的能力外,影响咨询效果的咨询师因素还包括咨询师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咨询师对流派的忠诚度、安慰剂效应等,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展开了。至于哪个流派治疗效果最好的问题,Bruce E. Wampold等人的元分析研究已经表明,不同流派之间的治疗效果差异不显著(效果等值)。
总结来说,关于做心理咨询是否有用,可以有如下几条结论:
1、来访者良好的人格水平(神经症水平或正常人格组织)、较强的求助动机,以及充分的社会支持,再加上咨询师有良好的人格水平及形成工作同盟的能力,那么,因为生活事件导致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较容易消除。
2、来访者人格水平虽然较低(边缘水平或精神病水平),但求助动机强,以及有充分的社会支持,当他遇到一个人格健康且有能力形成工作同盟的咨询师之后,得到康复的可能性很大。咨询的效果既体现在症状的改善,更体现在人格水平的提升,当然,这需要更长的时间,比如一年或数年。
3、来访者良好的人格水平以及较强的求助动机,但遇到的咨询师要么胜任力不足,要么人格不够健康,会有怎样的结果呢?由于这些来访者有着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他们在咨询中受伤的可能性较低;如果咨询师人格健康但胜任力不够,来访者也能受益很多。人格水平较低的来访者如果遇到有较严重人格病理和/或胜任力低下的咨询师,那么,他很可能在咨询中受伤。此时,咨询不但没用,反而有害。
4、来访者虽然心理痛苦但求助于是心理咨询的动机较弱,那么,他在参与咨询及获益的可能性都会明显下降。不过,他们会去寻找其他的求助方式,如住院、加入某些帮助性团体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