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桌子的生活观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导师一对一
文丨青铜
来源丨益美传媒
最近,著名情感导师涂磊实在有点惨。
他发视频讲述自己生了场大病,连续几天没能正常进食。
好不容易缓过来,有力气讲讲人生感悟,评论区却翻了车。
而且这车翻得有点恶毒。
因为网友都在幸灾乐祸,咒他早点走。
更巧合的是,那几天刚好赶上七夕情人节,有些人便开始改编“涂式语录”内涵他。
看看网友的评论有多损:
“一个真正爱你的男人,即使是生病了,也会忍着病痛起来给自己老婆熬鸡汤。
一个真正爱你的男人,快到七夕了,即使病了也不会把钱花在医院,而是会把钱省下来,给自己老婆买礼物。”
二十多万条留言,一半多都是咒骂。
什么情况?
曾经被视作国民情感导师的涂磊,怎么人人喊打了?
过时的涂氏语录
涂磊有一个用了十多年的内容公式:
煽情的音乐,深沉的表情和口吻,再加上“我很懂你”的文案,等于深入人心的情感哲理。
无论是从前在电视节目里做主持、嘉宾,还是现在作为短视频博主,这个公式一直抓人。
看看涂磊语录是怎么讲的:
“给你花钱的男人,不一定爱你,不给你花钱的男人一定不爱你。”
“一个真正爱你的男人,就怕自己给的不够多,哪怕他兜里只有九块钱,他也会再借上九十一块给你一百块。”
“看一个男人爱不爱你,不要听他说什么,要看他干什么,钱花在哪里。”
“家是讲情感的地方,不是讲道理的地方。
一个和女人讲道理的男人,本身就是不讲道理的。”
“尊重你的男人,会主动和你谈钱的,因为他知道娶你就应该给你好的生活。
这是一个男人的责任与担当。”
……
这些话,放在当年的语境下看,确实对一些人有道理,但站在今天看待这些道理,真的让人感觉很降智。
现在的年轻人,无论男女,理都不会理这些。
大家都清醒的很。
不仅如此。
车轱辘话讲多了,涂磊老师自己有时候也会颠倒。
前脚一本正经地讲完大道理。
后脚就能把自己推翻。
有时候看得人恍惚……
因为这种睥睨一切的神态会让人怀疑是我们自己听错了。
事实上,导师自己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理论体系。
他的情感哲学是随机应变的。
所以问题出在哪?
就在于这些言论本来就是“批发”来的。
套用这个公式,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半天就能批量生产出一堆“哲理”。
很多人咒骂他的原因也在于此:
情感导师并没有真正地在做着导师的工作,而是成为了女性消费主义的附庸。
涂磊录制《爱情保卫战》时期的一位前同事说:
“他确实是一个学富五车的人,他原本不屑于去谈论爱情话题。
但节目火了,经纪公司打情感赛道,现在他们纯粹就是在赚女性的钱。
他变成了他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这也是很多博主在抖音上撕他的原因。
我没有半点批判涂磊老师的意思,我只是在讲一种现象。
现在,仍然有很多人需要这样的鸡汤。
于是就会有人投其所好,“对症下药”。
虽然这些观点不具备现实指导意义,但是的确能在某个阶段起到“安慰剂”的作用。
没有涂磊,也会有张磊、李磊。
没有涂氏语录,也会有张氏语录,李氏语录。
所以我不说这些是错误的,而是过时的。
只是这种教育方式早晚会被拎出来批判。
因为在这个呼唤清醒的阶段,我们需要的不再是这些空洞的口号。
当代女性需要的是什么?
很多人给涂磊安上“破坏中国家庭和睦”的罪名。
个人觉得言过了。
一方面,女性觉醒无法避免,那些不平衡的家庭关系终会势不可挡地走向了破裂。
另一方面,本质上涂磊还是在讲男女情爱的那些小事。
他教给女性的,仍然是如何依附男性,维护传统婚恋价值。
他并没有引导女性剖析现实问题和改变传统思维方式的能力。
这是事实。
否则男同胞们就不只是骂骂他这么简单了。
因此,深信涂氏语录的人只会距离清醒的自我认知越来越远。
我想到一个人,她同样也被扣上这个罪名。
但稍微比较一下,你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她就是上野千鹤子。
日本人批判她:
“打破日本传统,使得家庭崩坏,是少子化的罪魁祸首。”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家庭主妇的价值。
这得感谢上野千鹤子。
40多年前,她革命性地提出了“无偿劳动”的概念。
她告诉大家:
妻子的看护是不被回报、不被评价、不被感谢的工作。
做没有经济来源的家庭主妇并不可耻。
相反。
主妇应该被尊重,就像大家很自然地尊敬在外赚钱的男人一样。
“很多男性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还不是我在外打拼,你才能在家逍遥快活。”
“通过女性主义的普及,女性朋友终于有底气说:
还不是我在家忙里忙外,你才能安心出去工作。”
举这个实例,并不意味着推崇她,也不是为涂磊开脱。
而是想让更多人意识到,喝鸡汤与受教育之间的差别。
一个仅是寻找心灵寄托、获得情绪安慰。
一个是正视自我,拥有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继而做出改变,走向自己的人生出口。
如果一个人说,无论你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背叛,这个世界总有一天会加倍补偿你。
这就是鸡汤。
而思考则会让你多角度、全方位地考虑问题,让你更加清楚地看懂这个世界。
写在最后
说回涂磊。
个人觉得真没有必要去骂他、嘲讽他。
不喜欢他的内容,屏蔽就好。
他的那点哲学真影响不了清醒的人。
这么说,没有歧视、嘲讽部分人不清醒的意思。
我只是想说:
与其一味地关注婚姻中的那些不良情绪,不如多去做一些真正有助于自己成长的事情。
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会辨别。
互联网上最流行的内容,不是最有价值的内容。
而是最能给人带来精神安慰的鸡汤,或者是各种让人“上瘾”和“情绪化”的段子。
越是能让人产生幻想的东西,越容易让人疯狂和着迷。
但幻想之后,还是要面对现实,踏踏实实地解决问题。
大多数人卡在了幻想这一步。
过去一段时间,我引用了两次“苏敏自费离婚”的案例。
根本原因在于,她的年龄和她的所作所为能够带给中国女性强烈的冲击——
一位迈向老年的农村妇女没有随大流迷信鸡汤,而是坚定地追求着自我。
在这篇文章的语境里,相信大家更能体会到这有多么可贵。
同时。
这也印证了上野千鹤子说的:
当一位女性想做出改变(了解真正的女性主义),真的什么时候都不晚。
PS. 碎片化时代,更文不易,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们点一个【赞】+【在看】,你的支持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