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导师一对一咨询

心理学角度的亲密关系

admin2023-12-13 10:43:26747

在心理学中,有许多理论可以用来帮助我们了解亲密关系[1],把握其建立、存续和结束背后的原因,本文将结合这些理论对亲密关系进行介绍。

导师一对一:aizhidaozixun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导师一对一

PART 01

亲密关系的定义

亲密关系广义上泛指人与人之间持续存在的亲近而密切的人际互动,如亲子关系、密友关系等;狭义上的亲密关系也是本文探讨的亲密关系,仅包括恋人或伴侣之间产生的持久而隐私性极强的婚恋关系。

PART 02

亲密关系的理论解释

(一)依恋理论


依恋(Attachment)最初专指婴儿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依恋。随着毕生发展心理学的出现,依恋的研究范围从婴儿延伸到了成人,依恋理论也逐渐地扩展到了成人。


Bowlby将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特定的其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它能使个体在生命早期与他们的照顾者保持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获取温饱、安全、关爱等一切个体赖以生存和顺利发展的条件。并认为早期亲子关系经验会形成一种“内部工作模式”,这种“内部工作模式”对他人产生预期,并决定个体的行为。


不同依恋特质会显著影响亲密关系质量。比如安全型依恋的个体认为自我是有价值的,他们能接纳自己,他人也值得被爱和关注,相信自己的付出会得到回应[2]


(二)自我决定理论


一些学者从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视角来对亲密关系质量提出新的切入点。内部动机的激发能够产生更多的兴趣,耐心和持续性等,这些心理资源对亲密关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亲密关系中,维持双方关系的内部动机的激发有利于关系的维持,同时也有利于双方更多地体验幸福和更少地产生冲突,并对关系中存在的冲突也会采取更积极的归因和解决方式[3]


(三)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指出,期望获利以及互惠意识是交换得以产生的个人心理基础,即行动者具有从他人那里取得自己偏好资源的倾向。


亲密关系双方在关系发展中,会以一种理性且公平的方式计较自己在关系中的付出与回报,进而决定自己对关系的满意感得体验,做出持续维持或中断关系的决定。


社会交换理论从关系双方资源互换及彼此影响的角度阐述了关系的建立、存续及结束的原因[4]


作为社会交换理论的分支理论,社会依存理论认为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个体的回报超过其所做的付出,那么个体对这段关系就是满意的,但并不代表关系就是稳定的。


(四)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系统理论学者Bowen认为个体在原生家庭中所受到的心理创伤会对个体成年后以致一生的关系都产生影响


个体在原生家庭中受到过创伤的经验以及相应的适应模式会被个体带入婚恋关系中,从而对亲密关系质量产生影响。


因此在面对亲密关系问题时,也要考虑个体在原生家庭中所受到的创伤[5]


(五)关系取向理论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个体更加注重与他人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有学者提出从关系取向理论来研究成人亲密关系。


Rusbult认为在以情感为基础的依存关系中,亲密关系包含许多社会与个体所承担的角色责任。关系取向的个体拥有更多依赖他人,希望与他人建立关系,相互接受等心理需求。


本文链接:http://51aizhidao.cn/post/3003.html

阅读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