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蔡童 未成年人及家事案件审判庭法官助理
都说家和万事兴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导师一对一
然而老百姓过日子
难免有个摩擦磕碰
当家事矛盾闹进法院
如何在定纷止争的同时
让迷失的亲情重新“归港”
对法官而言无疑是个挑战
基于家事审判中存在的这一现实问题,雨花台区法院在推进家事审判改革的进程中,从情感修复的角度出发,引入心理疏导机制,由法官运用自学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努力抚平当事人情感创伤。亲人之间心结打开了,家庭纠纷往往迎刃而解。
亲父女因30万元对簿公堂
2010年11月陈某一家签订了《卖房款项协议书》,约定由女儿出资5万元以父亲的工龄买下承租房,卖出后所得90万元房款由一家三口平分。其中母亲的30万元由其自行保管,女儿的30万元暂时由父亲代为保管,若女儿日后买房或家庭需要,父亲随时奉还。
近年来,随着女儿自己的小家庭生活愈加幸福美满,为改善生活和居住环境,女儿向父亲提出要回30万元。
面对女儿的多次要求,父亲始终顾左右而言他,甚至找各种理由搪塞女儿和妻子。白纸黑字写的协议如今竟遭反悔,父女间的心结不断加深,母亲也对丈夫的行为无法理解,家庭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女儿一纸诉状将父亲告上法院,要求其返还30万元。
本院未成年人及家事案件审判庭首次开庭审理该案。庭审现场,女儿宣泄着满腔的委屈,大声质问父亲的回避行为,情绪十分激动。父亲对于协议书的内容不予否认,但被问到30万元的去向时,他却眉头紧锁、神色凝重,似乎有难言的苦衷。
见父亲欲言又止的样子,案件承办人陈丛蓉庭长敏感地意识到案件背后必另有隐情。她及时稳控住女儿的情绪,并耐心劝导父亲说出实情。当双方的情绪渐渐缓和,父亲终于道出了一直埋藏在自己一个人心里的难言之隐。
原来父亲在五年前参加了某个社会集资项目,因轻信他人承诺的高回报利息,他将自己及女儿的钱款合计60万元全部投入集资,结果发现自己误入骗局,60万元也都血本无归。
真相终于大白
但父亲的讲述更是激发起女儿心中的怨恨
当场指责父亲故意隐瞒实情
双方冲突加剧让庭审陷入了僵局
此起纠纷看似简单,但情感的修复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面对裂痕已深的父女俩,陈丛蓉庭长尝试在该案中引入心理疏导机制,通过心理疏导,一面引导父亲说出内心的想法及感受,一面让女儿宣泄心中的委屈,舒缓情绪。
起初,父亲不愿再多说什么,似乎是在自我保护。陈庭长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心理学知识,先是向父亲介绍了多起因集资诈骗而酿成家庭悲剧的真实案例,同时循循善诱,让父亲放下戒备,敞开心扉。
这一刻,沉默的父亲留下了眼泪,说出了在心中隐藏了许久的悔恨与痛苦,他表示当得知自己被骗时几乎崩溃,长期的压力堆积,导致不愿与人沟通,更觉得对不起女儿,才会一再隐瞒,不料最终还是给家人带来了伤害。
女儿在陈庭长的沟通劝导下,也娓娓道出了自己情绪失控的原因。原来,当女儿和母亲当初在得知有参与集资的意图时,都曾进行极力劝阻,没想到父亲仍一意孤行,钱款被骗后又一直对母女俩隐瞒回避,作为女儿很是委屈。
经过一番宣泄,女儿的情绪也渐渐缓和。见此情形,陈庭长立即向其转达了父亲多年来的悔恨与痛苦。在了解父亲真实的情感后,女儿瞬间热泪盈眶,她说30万元对于家里虽然不是小数目,但诉至法院也并非是想和父亲加深矛盾,作为女儿很心疼他的身体,希望能与父亲达成和解协议,明确还款时限。
在陈庭长的主持下,父女达成一致意见:父亲于2018年年底前将30万元归还女儿。拿到调解书的那一刻,父女俩紧紧拥抱,双方从起初的剑拔弩张,到心平气和达成谅解,在他们的表情中,法官感受到了未曾有过的轻松和释然。
情感是家庭和谐的稳定剂
对于家庭纠纷
法官在依法裁判的同时
更注重家庭成员的情感修复
用真诚倾听取得当事人的信任
用心理疏导打开双方的心结
亲情愈合自然水到渠成
往期精彩回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