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作家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曾说: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导师一对一
“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久处之厌,莫若只如初见。”
初见的欢愉固然令人心驰神往,但长久相处而不感到厌倦,才是一段关系最舒适的状态。
人生路漫漫,几经风雨,看遍世事后方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贵在知心。
若要维持一段长久的关系,从来不靠利益的舒服,而在于分寸感与距离感的拿捏。
靠得太近,容易灼伤彼此,靠得太远,则会冷了感情。
一段长久且稳固的关系,需要彼此信任,互相尊重,共同珍惜,才能深厚绵长。
1、利让三寸得人心
《道德经》中有言:“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
德行高尚之人,从来不存有私心,而是会尽力帮助他人,给予别人越多,自己也会收获越多。
帮人就是帮己,与人相处之时,不为蝇头小利而争抢不休,更不在乎眼前的得失。
为人处世让利三分,看似是吃了亏,其实是得了人心,是一种格局宽广且眼光长远的做法。
很多人在利益问题上锱铢必较,反复拉锯又不肯让步,最后反而吃了大亏。
在山东烟台的某个海鲜市场,有两家紧挨着的店铺,售卖的货品也几乎完全一样。
但令人感到费解的是,一家店门庭若市,店里挤满了人,而另一家却门可罗雀,鲜有人问津。
其实,两家店的海鲜品质并无二致,价格也是相差无几,唯一不同的便是称重时的细节。
生意兴隆的那家店,称重时总会抹去部分斤两,老板还会客气的表示“毕竟海鲜水分多嘛”。
而无人问津的那家店,老板不仅会在秤上做手脚,甚至在付款时也毫厘不让,几毛几分也舍不得抹去。
老话常说:“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
费尽心思精打细算,最后只落得双手空空;不纠结于涓滴微利,反而会赚得盆满钵满。
趋利,是一种本能,而让利才是一种本事。
让利于人,就是为自己未来的铺路,以舍为得,方能聚拢人心。
2、话留三尺不惹祸
言语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方便的方式,也是拉近彼此关系最重要的手段。
会说话的人,能够用侃侃而谈让对方如沐春风;而不懂说话的人,则会因为口无遮拦,让彼此都进退两难。
所以,在《朱子家训》中有言:“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或许自己眼中的心直口快,在别人那里就是口不择言,滔滔不绝的信口开河,还不如缄口不言。
就算能说得天花乱坠,话密而不知收敛,只会让彼此的关系破裂,甚至给自己惹来祸端。
晚清重臣曾国藩,在官场上如履薄冰,浮沉半世而不倒,全凭他的谨言慎行。
在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以后,曾国藩一度封侯拜爵,位列文臣中的第一人,本该是位高权重。
然而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依旧低调行事与做人,从来不在朝堂内外议论纷纷,私下更是三缄其口。
有人向他检举政敌的过失,他也对此充耳不闻,不搞党争也不拉帮结派,更不去上奏打压他人。
甚至在其家书之中,反复告诫子孙后代:“言多必失,语多必祸;多言多败,少言少败。”
正如《韩非子》中所言:“慎言节用,则身安而家富;骄矜自视,则身危而家贫。”
话不说尽留三尺,不是世故圆滑,也不是趋炎附势,而是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管好自己的嘴,把握言谈中的度,才能让彼此在谈话中,感到畅快且自在。
3、处事三丈关系佳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说:“界限感淡薄,是很多情感成为伤人利器的原因。”
任何关系都有一条界限,一旦越过就会让对方感到不适,让彼此的信任与尊重土崩瓦解。
即便是至爱亲朋也不能例外,原本的关系亲密,只意味彼此的距离靠近,而并非界限的模糊。
反而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越是毫无束缚的形影不离,越容易引起摩擦,和不必要的矛盾。
在微博上,就有一位网友吐槽过自己的一段感情经历:
原本他与女友是异地恋的关系,那时二人每天晚上都会通电话,彼此嘘寒问暖,感情很好。
虽然两人相隔千里,心中却常常挂念着对方,从来没有过争吵,只有见不到面的思念。
为了消弭相思之苦,他特地辞去工作,前往了女友的城市,开始了同居生活。
可住在了一起,两人不仅没有了过往的甜蜜,反而天天争吵不休,经常闹得不可开交。
女友想要随时查看他的手机,而他却对女友的生活习惯指指点点,彼此都不愿妥协。
其实,两个人都犯了一个错,那就是靠得太近,失去了彼此的尊重。
正如毕淑敏所说:“亲近地保持距离,或许才是最恰当的交际方式。”
唯有亲疏有度,才能久处不厌;只有远近相安,才能彼此惦念。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隐私之处,不过度干涉,不刻意疏远,方能岁月静好,彼此安定。
吴桂君在《喜欢一个人》中曾说:
“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忠于人品。”
人与人之间,相识于缘,相交于情,相惜于品,相敬于德。
只有相互付出,才能继续;只有懂得珍惜,才能长久。
人情交往,就如江河流水一般,一来一往,不断流动,才能保持活力,源远流长。
真正长久的关系,轻松自然,内心坦诚,彼此信任,就是最舒服的状态。
如果有幸,你正拥有着这样一段让人羡慕的情谊,请一定好好珍惜。
网友评论